|
蘇軾的“黃州寒食詩”。 |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光明日報刊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理論部主任、博士肖文飛的文章《中國書法: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全文如下:
【入選理由】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韵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歷經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書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書法申報書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辭和青銅器題銘。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以及手札、手卷、扇面、中堂、條幅、對聯等多種形式。書法是與生活聯繫最緊密、參與者最廣泛、最受大眾喜愛並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深刻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審美意境和藝術精神。2009年9月30日,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沒有哪一樣藝術能如書法這樣如此深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並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成熟的文字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刻辭和青銅器題銘,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因此以漢字為書寫對象的最早的中國書法也可追溯到這個時期。
與其他民族文字的書寫幾乎總是導向一種裝飾趣味不同,漢字書寫走的是一條以日常書寫為基礎、以表現人的內在情感與精神為目標的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複雜而微妙的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漢字結構的複雜性,使得中國書法在視覺上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特殊的書寫工具毛筆,造成了書法線條的豐富變化。這種變化的複雜與豐富構成了中國書法從形式層面跨越到精神層面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