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全面遷徙背後到底是何種戰略企圖?
液晶衝動,自有品牌的預謀
漲薪對於富士康來講,其實只是應激之舉。作為代工航母,富士康在產業鏈中一直處於劣勢地位。全球一流的品牌商,在將代工訂單交給富士康的同時,也向它築起了一道技術的“馬奇諾防線”。據富士康媒體辦公室主任劉坤曾向記者透露,某些產品代工利潤甚至低至5%以下。
富士康迫切需要從戰略層面找到突破口,而這個突破口目前看來即是液晶面板。
事實上,在平板顯示器相關產業,富士康近年來動作頻頻。2009年11月,鴻海旗下群創光電53億美元收購奇美電子,並命名為奇美群創公司。新公司的規模超過友達光電,在產能上成為台灣最大的LCD(液晶顯示器)面板製造商,和全球第三大LCD製造商;2010年6月,富士康又收購索尼位於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兩家液晶電視生產工廠。
在大陸液晶市場,富士康選擇了與地方政府或大企業合作的方式來拓展勢力。在成都,272億元人民幣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計劃,便是富士康與長虹彩電共同投資的項目。而富士康之所以要上液晶面板項目,主要也是看到了上游壟斷利潤豐厚。由於液晶面板核心技術及市場定價權為國外掌控,TCL總裁李東生曾公開表示,“如果不生產液晶面板,還做什麼電視機!”
據清華同方市場部有關人士透露,42英寸LED(發光二極管)的模組成本是4500元左右,42英寸的普通液晶電視模組成本2800元左右,120HZ的成本要2950元左右。“如果生產沒有上規模,基本就是虧本銷售。”目前,清華同方液晶電視業務處於虧本讓利的經營狀態。
據報道,富士康今年從索尼公司所獲得的液晶電視代工訂單數量有望達到500萬台,三星的代工數量則有望達到300萬台,LG電子公司的代工訂單數量則可達200萬台,而來自瑞軒公司(Vizio)的訂單數量則有望達到200萬台。
通過收購及合資、合作等方式,富士康打造液晶王國的思路清晰可見。未來,這些工廠必須為其下游端的生產提供源源不斷且物美價廉的配件,這將讓富士康具備與國際品牌巨頭分庭抗禮的競爭力。操控液晶面板的定價權將是富士康未來轉型的重要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