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代表在北京孔廟大成殿前揮毫同寫“漢字藝術源遠流長” |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 初夏的北京,正是花團錦簇、陽光明媚的時節。五月的孔廟,安靜的庭院和翠綠的鬆柏迎來了參加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的學者和嘉賓。將於今年中秋節之際和明年春節前夕在北京和台北舉行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和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等海峽兩岸學者和嘉賓代表共同揮毫寫下“漢字藝術源遠流長”八個大字的喜慶歡樂中,揭開了序幕。
光明日報報道,幾千年來,漢字歷經甲骨、金文、篆隸、行書、草書、楷書的演變,呈現為一部涵蓋社會、歷史、時代、人文的中華民族文明史。漢字滲透著先人的智慧與觀念,並在字義與字形的多重審美價值中構成了漢字文化與藝術的雙重屬性。
旨在傳承漢字文化、發揚漢字精神、推廣漢字藝術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和文化總會聯合主辦,由文化部部長、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擔任組委會主席。藝術節將通過漢字藝術展覽、萬人書寫、創意表演、專場演出、高校講座和藝術論壇等系列活動,建立海峽兩岸高規格的漢字文化學術交流平台、促進中華民族漢字書寫的文脈傳承、推動兩岸在學術和文化藝術上的共同繁榮發展。
在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的啟動儀式上,在數十名身著漢服、手捧線裝書的學童吟誦《弟子規》篇章之後,王蒙和劉兆玄相繼登上孔廟大成殿前的石階平台致辭。王蒙說,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在現代化進程加快的今天,保護、傳承、弘揚漢字文化顯得十分重要,兩岸共同舉辦漢字藝術節將進一步增進兩岸人民的情感,促進兩岸人民的文化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劉兆玄會長表示,漢字藝術歷史悠久,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以藝術節形式來展示漢字藝術,將更好地延續漢字書寫的文脈,探討漢字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創新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