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恥感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17 00:06:51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恥感是人在外界事物刺激下內心產生的羞恥感受。中國古人將這種心理感受加以發掘、升華,形成恥感文化,用以影響和制約人們的行為。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具有深刻而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價值,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社會實踐,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形成於先秦時期的中國傳統恥感文化,主要是通過儒家思想的傳播而深入中國社會、進而在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體現出來。綜觀這一恥感文化體系,可以看出它立足於個人修養、延展到整個社會,具體表現為向內和向外兩個層面。當前,在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樣多元多變,個別人身上出現恥感淡化、道德失範的情況下,深刻認識和弘揚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積極因素,對於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恥感文化與人的內心世界

  人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的精神世界有著廣泛而豐富的領域。如何把握人的精神世界的方向、進而制約人的行為方式,使其沿著對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定有利的方向發展,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十分重視的問題。從向內的方向來考察,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具有以下幾方面內涵。

  倡導慎獨,強調內省、正己,通過正己而達到正人。羞恥之心是人的一種內心體驗,是人通過與外界的互動而促成內心的變化,進而建立一種注重內省、反求諸己的思維模式,以此制約人的正己、修身過程。這一點構成了中國傳統恥感文化的核心內容。慎獨、內省、正己的標準,就是禮、義、廉、恥等道德規範。關於慎獨,《中庸》說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就是要求人們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為了求“道”而嚴於律己。關於內省,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顔淵》)孔子在這裡告訴人們,只要經常內省並且不感到慚愧不安,就可以無憂無懼。關於正己正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禮記.大學》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儒家開創了一條以修身為本的“內聖外王”之路。它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環節,規定了一條理想的人生道路,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恥感文化在這一人生道路中具有核心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