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南縣31鄉鎮市 歷史、地名釋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5 22:41:57  


左鎮鄉的308高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清軍攻佔台灣,把明鄭首都“承天府”(今台南市),改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台灣府”遷建於今天的“台中市”,原在台南的“台灣府”由於位在新的“台”灣府(台中)之“南”故改稱“台南府”,日本治台第三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六月,才設立“台南州”。嗣後因建制之更迭,而名稱亦隨之屢經改變,至二戰後,一九四六年一月,重劃縣市,又將原台南州之台南與嘉義二市劃為省轄市,餘編為台南縣。一九五0年十二月十五日,全台行政區域再度調整,將八掌溪以北地區,併嘉義市另設嘉義、雲林二縣,餘八掌溪以南原轄區域為今之台南縣。
 
  鄉鎮市地名 

  1. 新營市

  新營市“新營區六鄉鎮市”之一,位處新營區的西側,東面與南面隔急水溪分別與東山鄉、柳營鄉為界,西接鹽水鎮,北鄰後壁鄉,全市面積約有三八、五平方公里,總戶數約二二、五00戶之譜,人口約七七、000人。 新營市原為明鄭屯田之地,明鄭原於現今鹽水鎮舊營里“舊營”設鎮屯田,後來擴大屯田區域,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市街東邊的“中營里”一帶,新設鎮於此展開墾拓,乃稱此地為“新營”。
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變革,改制為“台南州新營郡新營街”,戰後依此易為“新營鎮”,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改制為“新營市”。

  2. 鹽水鎮

  鹽水鎮位於新營市之西,位處八掌溪與急水溪之間,東北接後壁鄉,西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義竹鄉為界,南毗下營鄉,西南隔“田寮大排”與學甲鎮為鄰,全鎮面積約有五十二平方公里,總戶數有八、九二0戶之譜,人口近三萬人。 
鹽水港因係急水溪支流的港街海水(鹹水)可直入到此,故名;其東、西、南三面環水,溪道縱橫交錯,狀似新月,故被文人雅士稱作“月港”或“月津”。 一九二0年廢廳為州,“鹽水港”正式去“港”,改為“鹽水街”,屬“台南州新營郡”轄。戰後再依此設為“鹽水鎮”。 

  3. 白河鎮

  白河鎮位於新營市東北邊的六甲分割台地西麓,位處台南縣東北端的八掌溪與六重溪之間,東面為重重峻山,隔大凍山與嘉義縣大埔鄉為界,北端隔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義興村(番仔寮)相望,西北以“將軍埤”與後壁鄉土溝村“過埤”對峙,西南以嘉南大圳與後壁鄉嘉苳村“本協”為鄰,南面則以六重溪、急水溪與東山鄉接壤,全鎮面積約有一二六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一0、一三五戶之譜,人口約在三五、六八0人之間。 

  白河原稱“店仔口”,清代“店仔口街”位居白水溪上游,此地有豐富的石灰岩層,造成水色白濁,一九二0年日人在台實施地方改制,以“店仔口街”原名不雅,乃取此地源在白水溪(急水溪)支流北岸,而易名為“白河庄”,一九四三年升格為“白河街”,戰後改街為鎮,是為“白河鎮”。 

  4. 柳營鄉 

  柳營鄉位於新營區的西南方,大抵在龜重溪、急水溪和“龜仔港大排”之間,南邊則以“龜仔港大排”和六甲鄉、下營鄉為界,地形略成東西長方形;面積有六一、二九二九平方公里,總戶數約有七、000戶,人口約有二四、五八五人。

  柳營舊稱“查畝營”,係當年鄭成功勘察地畝之營鎮所在。而“查畝營”易稱為“柳營”,其間亦有三說;其一,由明鄭屯田在此的“柳宿鎮”而來;其二,此地多劉姓,由“劉”與日語“柳”同音而來;其三,由早年此地劉家於宅院遍植柳樹而來。 

  5. 後壁鄉

  後壁鄉俗稱“後壁寮”,位處新營區北端,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為界,南邊與新營市為鄰,東邊與白河鎮相接,西邊則緊臨鹽水鎮,全鄉面積有七十二平方公里,戶籍數約七、000戶,人口約二萬八千人間。 “後壁寮”原稱“侯伯寮”,日治時代日人依其諧音易稱“後壁寮”。又該鄉位居頂茄苳和下茄苳之間的聚落,由於本地位在頂茄苳“後”面,河洛語常將後面叫做“後壁寮”。 

  一九二0年九月一日地方制度變革,在此地設庄,沿“後壁寮”庄稱而命名為“後壁庄”,隸屬台南州新營郡,台灣光復後再依此改設為“後壁鄉”。

  6. 東山鄉 

  東山鄉在新營市之東的六甲分割台地西麓,位處急水溪和龜重溪之間,東面為重重山巒,隔大凍山與嘉義縣中埔鄉為界,西接新營市,南臨六甲鄉和柳營鄉,北面則為白河鎮和後壁鄉,全鄉面積約有一二五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七、八八六戶之譜,人口約在二五、六八0人間。東山原為平埔族和安雅(Hoanya)系“哆囉嘓”(Dorcko)社的故地 乾隆年間漸成街肆,乃易稱為“哆囉國街”,“哆囉國街”則因原為番社舊地而改稱作“番社街”,日治時期再易名為“番社庄”;戰後設鄉命名時,以“番社庄”不雅,乃以此地位處台南縣東方山地,鄉境又有台南縣最高峰“大凍山”,遂命名為“東山鄉”。 

  7. 麻豆鎮

  麻豆鎮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位於此區的西半部,東接官田鄉,西近佳里、學甲兩鎮,南隔曾文溪與善化鎮、西港鄉為界,北邊則為下營鄉。面積五三‧九七四四平方公里,人口約四七、三九七人之間,戶數約一三、000戶。麻豆亦作“?荳”、“?豆”,荷蘭文獻作 Mattow 或 Mattauw,是平埔族西拉雅(Siraya)系四大社(蕭?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和麻豆社)之一“?荳社”的故地。 

  明鄭前後,漢人陸續移墾麻豆地區,麻豆社平埔族人漸為漢化或向內山遷徙,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完成所謂“豆八角”(統稱為?豆庄),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始稱為“?荳街”,屬“開化里佳里興堡”所轄。日治時期,設“?荳支廳”,一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制,原稱的“?荳”,正式去“草”而成今稱的“麻豆”。

  8. 下營鄉

  下營鄉位於麻豆鎮東北方,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東以“橋頭仔港埤”與六甲鄉、官田鄉為界,西為學甲鎮,南接麻豆鎮,北入新營市、鹽水鎮、柳營鄉,全鄉面積三三‧五平方公里,略成三角形,東西及南北各約七公里,全境無山無海,總戶數約八、二00戶,人口約二八、000人之間。 

  下營係明鄭設鎮駐兵屯田之地,為右武衛軍團的屯墾區,濱急水溪畔設營盤,因在“頂營”、“中營”之西(下游),故稱為“下營”。日治時期屬台南州曾文郡下營庄,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九日依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定名為“下營鄉”。

  9. 六甲鄉

  六甲鄉位於曾文區的北方,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東臨楠西鄉,西接下營鄉,南連官田鄉,北近柳營鄉,全鄉面積有六七‧五平方公里,地形如巨龍蜿蜒,東部為山地,西部為平原,東西近十二公里,南北有四‧四公里,全鄉戶數有六、七00戶之譜,人口約二五、四00人。六甲鄉傳係明鄭參軍陳永華所招募拓墾,先後開闢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積的耕地,之後以此面積為庄號。

  明鄭時期屬“天興縣(州)開化里赤山堡”,入清則歸屬“諸羅縣赤山堡”;日治初期改為“嘉義縣六甲警察署”所轄,之後設“鹽水港廳六甲支廳”,之所以用“六甲”為地域名號,乃係當時合併二甲、六甲、七甲為一支廳時,“六甲”因位於中心地帶而得名。一九0八年易歸“台南廳六甲支廳”所轄。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改為“台南州曾文郡六甲庄”,戰後始據此改設為“六甲鄉”。

  10. 官田鄉
 
  官田鄉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位處嘉南平原中部的官田溪兩岸,東鄰六甲鄉,西接麻豆鎮,南接善化鎮,北近柳營鄉,東西長近十五公里,南北寬逾十公里,全鄉面積有七0‧八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七、五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四、000人之間。地勢呈東高西平,多埤多平原。

  官田鄉原名“官佃”。荷領時期政府田地稱“王田”,不許土地私有;明鄭時期改“王田”為“官田”,授予文武官員招募佃農開墾,形成漢人墾區,故稱“官佃”,其中以參軍陳永華一族承佃最多,故鄉境多陳姓,幾達三分之二,此時屬“開化里赤山保”。清代仍為“官佃庄”,一九二0年日人改為“官田庄”屬“台南州曾文郡”,戰後依此改為“官田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台灣走親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