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保利上拍的《砥柱銘》卷以4.36億元的驚人價格改寫了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紀錄,事隔僅一月,《砥柱銘》卻陷入真偽爭議的漩渦。
中國網報道:鑒別一件古書畫是不是真跡,“時代氣息”是否相符最為重要。粗看《砥柱銘》,外貌上似乎有兩分黃庭堅書法的感覺,但細觀全卷所顯露出來的時代氣息,則與北宋黃庭堅書法真跡迥異,處處流露出“明清書法”的特征。明清之際,社會的審美情趣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暮氣十足的館閣體書法十分厭惡,而氣韵生動的黃庭堅書法受到推崇,一時競相模仿黃體成為一種時尚,明代書法大家沈周、文征明、祝枝山,清代的鄭板橋等都是摹寫黃庭堅書法的高手。此時,各種臨本、摹本、拓本大量出現,給後人鑒定黃庭堅書法帶來了不小的困難。筆者以為,保利拍賣的《砥柱銘》應是明清時的一件臨本,雖在運筆、點畫上與黃庭堅略有幾分相像,但全卷流露出臨摹者的書寫習慣,同真跡還是有很大距離。
點畫、運筆、結體、章法、神韵是鑒賞一件書法的五大要素。黃庭堅書法的特征是點畫力壯如鐵,運筆擒縱舒展,結體中緊外鬆,章法穿插有致,形成氣勢開張、縱橫跌宕的鮮明個人書風。
黃庭堅書法用筆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個性特點十分顯著。鑒別他的書法就要注意是否有點畫運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拍品《砥柱銘》通篇點畫鋒芒外露,方筆處理過多過濫,與黃庭堅真跡“方圓並用,棉裡裹鐵”善於藏鋒的點畫處理大相徑庭。生猛有餘,而含蓄不足,一味逞強,是其一大敗筆。此外,運筆缺少變化,平淡無奇,絲毫沒有黃體“一波三折,極盡頓挫”之妙筆。特別是在細筆游絲處過多“實筆”處理,同黃庭堅書法也是南轅北轍。《砥柱銘》最露馬腳的是全篇鮮見中鋒用筆,滿眼側筆,如“也、地、荒”等字末筆的上挑出鋒,與黃庭堅大字真跡的一貫寫法截然不同。總之,筆勢不見渾圓,結體有失拘謹,運筆缺少起伏,收放不夠自如,全然沒有黃體“奇崛造險,無平不陂”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