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個“常”指的就是自然永恒不變的規律,老子始終希望人們清醒認識自然的偉力。許多人說老子的“返璞歸真”、“無欲”、“不為”觀念是一種倒退,我們能放棄小汽車、放棄電腦、放棄手機,回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時代嗎?甚至回到老子所倡導的“小國寡民”時代嗎?我想讀老子,在於認識“道”,也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把握事物的運行規律,是遠觀一條長河的湧流,而不是近視一個淺灘、或一個深潭的短暫波動。一時的精彩,可能帶來長久的黯淡,這就是老子講給我們的辯證法。“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即使各種原因,讓你不得不繼續拉動欲望的“風箱”,讀了老子,能保持一份清醒,一種省察,一點對自然的敬畏、後怕和歉疚,也總比老以為“風箱”拉得越歡越有理、有功、有劃時代意義強吧。
如何處理好爭與“不爭”的關係問題
在《道德經》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等等。在今天這個提倡競爭的社會,似乎老子這些“語言碎片”又是極其過時落伍的言論,然而,恰恰由於我們失去了對人類哲學思想的常態把握,而導致了過度競爭中各種“潘多拉魔盒”的無序和傾覆。戰爭是這樣,經濟發展是這樣,以至於人的常態生活,也在無處不有的競爭中,變得不堪其累,甚至畸形變態。人類進行軍備競賽,導致核武器泛濫成災;人類進行太空競賽,很可能要導致太空垃圾的“烏雲密布”;而人類的物質占有競賽,已使地球不堪重負,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貧富不均、衝突不斷,硝煙四起……我們回過頭來,再聽聽老子怎麼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還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在五千言結束的時候,他還侃侃而談:“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就是深受春秋霸主們爭強好勝以至禍國殃民之苦的老子,對歷史無奈的反覆規勸。
社會如果沒有競爭的動力,可能成為一潭死水,然而,過分提倡競爭,又沒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框範,必然攪動人性之惡,進入明槍暗箭、血肉相殘、你死我活的無序境地。最典型的是:一切都舍去艱難困苦的奮鬥過程,直取輝煌結果。長此以往,為政,必然貪大求洋,好大喜功,旁門左道,欺上瞞下;為人,必然誇誇其談,文過飾非,草蛇吞象,不可一世。萬事萬物,一切都有個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積累與量變過程,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一夜之間就想直搗金字塔,競爭成天下首富、人間闊佬、文化大匠、政治巨星,學唱幾首流行歌就想成聲樂大師,蓋幾間小廟,爭來幾個莫名其妙的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就想吸引世界眼球,成就文化產業霸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真是怪相林立,鬧劇叢生,若老子再世,恐怕連“不爭”這個“方子”,也都不屑於給這些人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