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軍後政為“胡馬會”提供了契機
所謂“胡馬會”是指台灣海峽兩岸的最高政治領導人胡錦濤與馬英九的直接會面與會談。自2008年馬英九在台灣選舉獲勝擔任“總統”以來,“胡馬會”就成為兩岸關係中一個備受關注的議題。“胡馬會”的議題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目前,胡錦濤與馬英九分別在中國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擔任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2002年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此後又相繼擔任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目前是中國大陸地區的執政黨、政權與軍隊的最高領導人。馬英九在2008年經選舉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在2009年中國國民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宣誓就任國民黨主席,是目前中國台灣地區的執政黨、政權與軍隊的最高領導人。依據兩岸各自政治體制的規定,胡馬作為兩岸最高政治領導人的任期將延續至2012年。屆時,台灣地區的“總統”大選和大陸地區的中共十八大都可能導致兩岸領導人或其領導職務的變動。所以,在2012年3月之前至今這一期間,客觀上存在著胡馬作為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的條件。
從政治發展史看,不論是在國與國之間還是在一國內部,最高領導人之間的會面與會談作為雙方往來關係的最高層次,即所謂的峰會,不僅能夠意義非凡,而且解決相互關係中難題的能力也是非凡的。如果這種峰會在雙方往來關係中是空前的,那麼往往能夠成為雙方關係發展進程中意義重大的里程碑,在突破前進途中的障礙、開通進展道路方面能夠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胡馬會”如能夠實現,將會在更高水準上取得里程碑意義的突破性進展。
“胡馬會”能否實現以及應如何實現,應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之中進行考察與分析。作為兩岸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峰會,“胡馬會”不僅需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實質性重大成果,而且還必須為兩岸關係狀況所允許,即須要有實現的條件。“胡馬會”的實現取決於兩岸雙方及其最高領導人的意願和意志。目前,從大陸方面看,實現“胡馬會”並不存在重大障礙;但從台灣方面看,實現“胡馬會”的前景卻很不明確。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已通過多種方式與管道表示,雖然不拒絕和排斥考慮舉行“胡馬會”的可能,但迄今也沒有堅定的決心與明確的計劃去實現“胡馬會”。
有兩種考慮制約著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對“胡馬會”的態度。首先,如果“胡馬會”未能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取得實質性的重大突破與成果,那麼就失去了實質性意義,也就沒有舉行的必要。其次,如果“胡馬會”要取得實質性的重大突破與成果,那麼可能會在台灣島內與國際上招致強大的抵制與反對,難以為有關方面所接受,甚至會導致未來的選舉失敗失去執政權。由此可見,實現“胡馬會”的關鍵,是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取得重大突破與實質性重大成果的同時,使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判斷此舉能夠使其得到台灣島內主流民意的支持、以及得到國際方面主要是美國與日本的理解乃至支持,有助於使其在2012年的大選中獲勝繼續執政。
在ECFA簽署之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遵循先軍後政的路徑選擇為實現“胡馬會”提供了明確契機與現實可能性。ECFA的簽署標誌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經濟領域的機制與制度框架的基本建立,也表明在經濟社會領域已無重大的、有價值的議題值得舉行“胡馬會”。但是,如果不將軍事問題與政治問題區分開來,如果不繼續擱置政治問題而先專注於軍事安全問題,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在更高水準上再次實現突破就會遇到很大困難與很多障礙,“胡馬會”也會因台灣執政團隊的各種顧慮而很難實現。ECFA的簽署標誌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第一階段即以解決經濟問題為主要內容的初級階段在機制上與制度上的基本完成。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第二階段即軍事階段的大門由“胡馬會”來開啟,從而在更高水準上再次取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突破性、開創性進展,使“胡馬會”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具有了里程碑性質的重大歷史意義。此次“胡馬會”只是宣示雙方致力於兩岸安全與台海和平的政治意願與意志,並開始通過平等協商著手解決兩岸關係中的各項軍事安全問題,其目的只是在兩岸之間結束敵對狀態、終結敵對歷史,為台海安全與兩岸和平建立起機制與制度的保障。由於“胡馬會”本身以及它所開啟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整個軍事階段,都將擱置兩岸關係中的政治爭議、不觸及兩岸政治定位、憲法與統一議題,所以,可以期待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在全面權衡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其對“胡馬會”的態度將會從消極與模糊轉變為積極與明確。
“胡馬會”將啟動兩岸軍事安全事項協商進程,這一進程數年之後將導致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終結兩岸敵對歷史,兩岸雙方達成並簽署和平協議。“胡馬會”要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在更高水準上實現突破,進入第二階段即軍事階段,著手通過兩岸雙方平等協商解決兩岸關係中的重大軍事安全問題。這將為兩岸人民帶來安全保障,保持台海局勢穩定,在做好必需工作之後勢必會得到台灣人民與當政者的歡迎與支持,也能夠得到美國、日本以及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通過“胡馬會”,將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封死台獨之路,消除台灣島內“台獨”選項的可能性。在“胡馬會”之後,主張與致力於“台獨”的言行都將危害兩岸軍事安全問題的協商與解決進程,從而損害台灣人民的安全、破壞台海局勢穩定。台獨勢力的倒行逆施將會受到台灣人民與當政者以及國際社會的越來越強有力的制約。
同時須指出,“胡馬會”本身的目的、其所開啟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軍事階段的階段目的、以及該階段最後簽署的和平協定的內容都是有限的。其有限性的核心在於擱置兩岸之間的政治爭議,不觸及政治定位、主權、憲法與統一等重大政治事項。這種有限性將會打消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的顧慮,避免現階段在台灣島內造成重大爭議乃至對立,減少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阻力,也會減少美國、日本等國的疑慮及其所設置的障礙。
兩岸雙方應在認真總結迄今所取得的經驗的基礎上,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未來的路徑與階段更為具體、更為明晰,將軍事安全問題同政治問題明確區分開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分為經濟、軍事與政治三個階段依次遞進向前走的問題上達成一致認識。鑒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經濟社會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兩岸雙方簽署ECFA之後,應根據兩岸關係的發展及時作出適當的政策與策略調整,將“先經後政”轉變為“先軍後政”,繼續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步驟”。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應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與台海安全制度框架在前,而以啟動政治問題協商進程、實現國家政治統一在後。前者是後者的基礎與前提,而後者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目標。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迄今在經濟社會領域已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必須繼續保持發展勢頭。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實現新的突破,舉行“胡馬會”應是兩岸雙方簽署ECFA之後兩岸事務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只有在兩岸雙方執政團隊都有意願的條件下“胡馬會”才有實現的可能,也只有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之下“胡馬會”的成果與效果才能最大化與最優化。鑒於目前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對舉行“胡馬會”的態度曖昧、猶豫消極,大陸方面可採取積極主動行動,通過出議題、出創意並且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引導和力促台灣當局及其領導人轉變對“胡馬會”的態度。以先行著手解決兩岸之間的軍事安全問題增加“胡馬會”的吸引力,同時繼續擱置兩岸之間的政治爭議問題以消除台灣島內以及國際上有關各方的顧慮。台灣方面也應該對“胡馬會”採取積極態度,準備在特定條件下舉行“胡馬會”,為台海和平與台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爭取切實保障。“胡馬會”如能實現,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與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實現兩岸雙方的雙贏,造福於兩岸人民。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也將會因其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而大大增強其在2012年後繼續執政的可能性。
結束語
只要兩岸雙方遵循互信增進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序在經濟社會領域、軍事安全領域以及政治法制領域增進互信,先經濟社會繼之以軍事安全,先軟性互信繼之以硬性互信,兩岸互信在不斷地累積與深化的基礎上,最終勢必會在政治上也達到足夠的互信,從而在未來的某一天將能夠具備條件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平等協商關於政治機制、政治制度以及立法諸項問題。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8月號,總第1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