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目前觀復博物館每年的基本運營費用在七八百萬元,收入則主要來自三大塊:門票約占運營費用的三分之一;此外,觀復博物館常年為民眾提供多種服務,如講座、文物鑒定、場地出租、會員年費等,這些創收占博物館收入的大頭;第三塊則是品牌輸出,馬未都舉例說,觀復博物館很快要在哈爾濱開一家分館,該分館為哈爾濱地方政府全資擁有,但會向他們支付一定的品牌使用費。
6月9日,馬未都宣布創建觀復文化基金會,把他30多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給觀復博物館,由基金會統一管理。
觀復基金會將接受社會捐贈,借鑒國外同類藝術基金會的管理模式,打造自己的公益文化品牌,探索適合中國博物館的運營模式。馬未都說,觀復基金會是一個盈利不分配的機構,盈利多少都會用在博物館的建設上。基金會首批接受的捐款超過1000萬元,他希望基金會慢慢做強之後,自己能逐漸隱退,完全由基金會負責觀復博物館的運營和發展。
馬未都相信,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將自己的終身積澱拿出來,捐給公益組織投入文化事業。
不過,在姚遠利看來,觀復博物館目前比較良好的運營狀態以及觀復基金會的成立,都和馬未都本人的知名度、影響力密不可分,這和紫檀博物館在政、商兩界的便利一樣,是其他民辦博物館不可比擬的。
更多的民辦博物館在經營困難無以為繼時,還是會寄希望於政府部門的援手,情況嚴重的則只能關停或出售。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姚遠利發文呼籲,面對眾多民辦博物館極度窘迫的現狀,政府應嘗試以租賃其文化資源的方式對其進行救助。
曾長期分管博物館工作的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認為,在國家逐步加大對民辦博物館支持力度的同時,民辦博物館本身也要從多方面尋求突破。首先,政府可更多嘗試“民辦公助”的形式,根據民辦博物館藏品、影響力等情況,對其進行全部或部分資助。其次,托管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方式,由政府部門給大型國有博物館一些政策支持,讓它們以辦分館的名義去托管那些經營困難的民辦博物館,以提供資金、技術、人員等方面的幫助。更重要的則是要引導民辦博物館走社會化之路,將它們交給專業的NGO組織去運營管理,同時,NGO組織可以吸收民間資金。“找企業資助、認養、冠名都可以。”
不過,馬自樹坦言,有兩個方面的情況對民辦博物館的社會化構成制約,一是我國NGO組織還不發達,二是很多民辦博物館的所有者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所有權,“養不好,又放不下,這是一個問題。”馬自樹表示,NGO組織的培育和人們觀念的轉變都需要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