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閑時爭名人,忙來毀故裡。”從江蘇鎮江入圍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宋元糧倉遺址,到安徽泗縣近千年的釋迦古寺,一些地方近期頻頻爆出文物古跡在商業開發中被毀事件。受政府保護的文化古跡何以成了“唐僧肉”?開發商哪來的毀壞文物的膽量與底氣?文物保護法規為何成了“擺設”?新華社記者對此進行追蹤調查。
賣古與逐利
泗縣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這個“文化先進縣”最近爆出一樁“醜聞”:為開發房地產,將文物保護單位釋迦寺毀壞。
釋迦寺建於北宋,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曾在該寺住宿,並留下詩作,是泗縣百姓引以為榮的歷史人文古跡,早在1981年就被列為該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近日來到泗縣釋迦寺發現,古寺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設的商品房。在工地旁的售樓處,銷售人員介紹說,由於位置優越,中小學、菜市場等配套完善,還在建設中的這一樓盤銷售很好,是當地高價樓盤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