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中華讀書報刊載作者劉保貞的文章說,著書托名前人,以見重於當世,是周秦諸子、方士的一個傳統,這一傳統對漢代影響極大。《漢書.藝文志》著錄依托之書甚多,其中不乏漢人的手筆。及西漢末年,儒家經典早已定於一尊,伴隨著社會的動亂不安,依附經書而行的讖緯書大量出現,多數假言孔子,一時間竟被高抬為“內學”。有識之士,如桓譚、張衡、王充等人,莫不以讖緯為虛妄,因為從本質上說,讖緯不過是一大堆烏煙瘴氣的偽書。漢人又往往把某些無名氏的著作假托當代名流,像東方朔那樣的恢諧家,就成了這一類作品的逋逃藪。班固在《漢書.東方朔傳》裡不得不明確指出:“朔之文辭……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如《神異經》,被稱為是東方朔的作品,但《漢書.藝文志》未見著錄,則肯定不出於東方朔之手。服虔注《左傳》時已引此書,則此書確實是漢代的文獻。總之,依托和偽托在漢代頗為盛行,因此導致了許多文獻真偽莫辨的複雜情況。
魏晉以後,漢代文獻在不斷亡佚的同時,偽書也在不斷地製作。大多數的偽書,是有人故意為之,經歷代學人不斷考索,作偽者漸趨明朗。如《靈棋經》,舊題東方朔撰,實乃晉襄城寺法味道人依托;《西京雜記》,舊或題劉歆撰,現一般認為系出自晉葛洪之手;《漢武內傳》,舊本題班固撰,實亦葛洪所造;《漢武故事》,宋以下本題班固撰,間亦有題班周撰,實乃出自劉宋王儉;《漢武洞冥記》,舊題郭憲撰,實乃梁元帝偽造,等等。但也有一些偽書,其產生似出偶然,並非有人故意造作,如《易林》,舊題焦贛撰,據清人牟庭相考證及唐寫本《修文殿禦覽》,知焦贛當為崔篆之誤,大概因為二人名字形音相近,以致相混。另有一些偽書,明知其偽,但作偽的時代和作偽者難以遽定。如《忠經》,舊題馬融撰,鄭玄注,《四庫提要》已據《後漢書.馬融傳》和《鄭志》,證明馬、鄭實無此書,又據《玉海》引宋《兩朝國史藝文志》,論證《忠經》作者實為海鵬。丁晏《尚書餘論》則認為《忠經》確系馬融撰,不過不是漢之馬融,乃唐之馬融,指出唐之馬融又撰《絳囊經》。考《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並著錄《絳囊經》,撰者為馬雄,不是馬融,則丁晏所論,不無偏失。但丁晏舉證《忠經》避唐太宗、唐高宗諱,卻是事實,則《忠經》出於唐代,亦非無據。這一類偽書,要論定確實的作偽時代和作偽者,誠非易事,除了繼續作細致入微的考據外,更有待於新材料的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