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來,深圳的發展可以用奇跡兩個字來形容。 |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2日載文《深圳未來應“特”在哪裡?》,摘要如下:
上星期四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30年來,深圳的發展可以用奇跡兩個字來形容,深圳從不足2萬人小漁村,發展成一個生產總值超8000億元(人民幣,1600億新元)、人口過千萬的大城市,而過去30年來,其年均經濟增長率也超過20%。
不過,到了今時今日,繼續再叫深圳“特區”好像有點不恰當,因為今天的深圳其實已不再那麼特別,在城市發展和規劃方面,中國很多其他城市不比深圳遜色;人均收入方面,深圳雖高但也不比其他一線城市高出很多;其他城市所面對的挑戰,例如城中村改造、貧富懸殊等問題,深圳也都有;今天的外企要到中國投資,更不再需要通過經濟特區這個“窗口”。
這樣一來,深圳的“特區”地位,更像是歷史的遺物。過去30年作為“特區”,深圳或許名副其實,它在經濟上的表現的確驚人;但在未來30年,要繼續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特(別)區(域)”,深圳不可能再單靠經濟方面的表現,過去在眾中國城市中經濟表現獨領風騷的日子今後料不再出現。
最近訪問了很多對深圳有見解的專家和學者,他們一般認為,深圳在經濟方面已經是可以的了,全國領先,深圳若要繼續作為中國的“特區”,就應該帶頭往其他領域嘗試,例如體制改革、民主改革等。
這兩方面的改革對深圳其實並不陌生,這些年來,每當有中國官員、專家、學者、或輿論提及體制改革或民主改革時,深圳也會被提到。差額選舉、普選、群眾監督、社會體制方面的改革,深圳一般都會被指定為最佳試行的地方,畢竟它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之地,也是中國的“特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