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測艙內潛水員腦神經信號。 |
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新華網消息:中國成功刷新亞洲模擬飽和潛水載人實驗深度紀錄雖然僅僅是數字的變化,但其中卻蘊含著一系列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重大意義。為了深入了解這一成就背後的艱辛故事,新華社記者專訪了這個項目的組長,海軍醫學研究所所長陶永華。
記者:最近我國在水下探測、海洋開發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那麼結合飽和潛水實驗項目,您認為意義在哪些方面?
陶永華:隨著我國海洋開發戰略的實施,深入海洋和載人航天飛行意義是一樣的。一個是上天,一個是入海。國家現在對空間開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這反映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上九天攬月難,某種程度上,下五洋捉鱉更難,因為現在人類對海洋的了解比對太空的了解少得多,海洋到了一定的深度,人就下不去。所以說,越往海底下面走,難度越大,不可預測的東西很多。所以這個實驗的意義,一是促進戰鬥力的生成,二是為國家海洋戰略發展提供支撐。
記者:這裡面說的“戰鬥力”應該主要意味著潛艇的水下救援。
陶永華:某種程度是這樣。潛艇一旦出現事故,救援的難度非常大。儘管現在有深潛器等裝備,但是涉及到具體的救援作業方面,深潛器上的機械手還達不到要求,絕大部分精細作業還需要潛水員來完成。我們結合實驗組織培訓班,從65、250米到這次480米,培訓了一批能適應飽和潛水的骨幹,而且現在用的這套設備,跟部隊的設備類似,保障人員在這裡掌握原理後,回去就能操作設備,保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所以,這個實驗完成後,我國的水下救援能力會有質的躍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