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越秀區公園前附近的百佳超市的刀具專櫃,擺放了要求顧客登記信息的提示牌。 |
中評社香港9月20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6日載文《笑談“買刀實名制”》,摘要如下:
廣州近日開始推行亞運期間的“買刀實名制”:市民如需菜刀、大型水果刀等管制刀具,必須在指定地點購買,並要登記身份信息與購買用途。當局也規定,如果市民隨身攜帶未加防護的危險性刀具,將處以罰款並沒收刀具。
“買刀實名制”其實並不“新鮮”,上海舉辦世博會期間採用,北京也曾推行。因此,即將舉辦亞運會的廣州,在維持社會安全的重大壓力下,沒有理由不“跟風”。
問題是,“買刀實名制”是個務實的制度麼?若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是推行這個制度的行政工作、對一般市民所帶來的不便以及市民所需犧牲的隱私權;效益則是稍微更安全的亞運會環境。
成本不算高,行政工作和市民的不便都是可以接受的代價,至於隱私權,我個人認為是一些閑著沒事做的人所嘁的口號。不過,效益也很低:廣州近年來持刀傷人案有明顯減少趨勢,“買刀實名制”好像多此一舉;有心作惡的人,即使是在這一制度下,也不至於無法弄到刀具,而他們當中也不乏不在乎身份洩露的人,尤其是要向社會洩恨的,“買刀實名制”起不了阻攔的效用;為省卻登記的麻煩,大多商鋪為了客人方便,相信不會嚴格執行,這樣一來,“買刀實名制”很可能淪為形式上的制度,毫無實質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