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建築設計師,中國美院建築學院院長。 |
中評社香港10月3日電/《新京報》報道,簡潔的木料構築成一個大的穹頂,亦中亦西。中國美院建築學院院長王澍憑借“衰變的穹頂”,在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頒獎典禮上獲得特別榮譽獎,成為中國首位登上該展領獎台的建築師。
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王澍指出,自己的建築實踐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運用到當代建築中,但傳承傳統不是簡單地傳承,還是集中在建築學創造性的傳承上。
談獲獎:“穹頂”是西方的,邏輯是中國的
新京報: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相逢於建築”,你是怎麼想到以“衰變的穹頂”的作品去參展?
王澍:今年的主題是人們相遇在建築中。這個主題是讓人們重新來討論建築原初性的狀態和感覺。現在大家討論的問題都特別技術化,遠離了建築的原初狀態。我就想到了呈現這樣的作品。
新京報:你作品中的“穹樓”是西方建築特有的形式,這會給你的項目加分嗎?
王澍:穹樓是我們研究中很重要的作品。我的項目呈現的形狀是非常西方的建造形狀,但其邏輯卻不是歐洲的,是亞洲或者說中國的。
新京報:評審團贊許你的作品是可快速搭建與拆卸,建築環境零負擔的建造方式。
王澍:生態型、可持續建造是目前建築界最熱的問題。西方的探討方式本質上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是用技術性的方式來做生態,能源消耗量並不低。我個人的看法是,依我們國家的現狀,生態和可持續的第一原則就是節約;然後,在建造過程中,消耗資源較少,技術難度不應該太高,應該被最廣大的建造者使用和接受。
新京報:你一直將自己的創作基於傳統的中國建築之上,你也被譽為“中國最具文人氣質的建築師”。但你認為現在的技術條件下已經與傳統無關了,繼承傳統已經很難了?
王澍:傳承傳統還是集中在建築學創造性的傳承上。傳統不會說話,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創造性的方式與傳統對話,之後形成一種傳承關係。中國建築傳統很重要的是工匠技術。很難想象,要是沒有這種工匠技術,這個傳統還能維繫。今天我們做現代建築的時候,一定要給傳統工匠留出大量的活,大量可操作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