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宗海:兩岸至少不排斥對方的訴求,這或許是兩岸關係中的重大突破。 |
中評社台北10月6日電/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今天在旺報撰文,觀察分析近期的兩岸關係走向,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很多人,事實上也包括我在內,觀察兩岸情勢並分析兩岸當局目前政策優先順序時,大都是在談大家共同都關切的議題:譬如ECFA的後續議題如何商談,兩岸文化交流之後的協議是否有望簽訂,有沒有機會發展到政治議題,類如兩岸軍事互信以及和平協議的談判。即使於一些比較逼近現實的問題像是台灣五都選舉的結果、或是釣魚台事件中日台的互動,會否影響到兩岸之間的關係,也都有許多的關切的眼神落在這些議題身上。
台北希望對岸正視現實
下面這段換成另一個角度的觀察,來檢視台北與北京真正想推動的政策,我不敢完全確定自己是否正確,但是覺得可以提供出來參考。
我覺得台北現在最想對北京表達內心的看法,就是希望對岸能夠“正視現實”。這個“正視現實”,就是台北期待北京若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法理存在,至少也要不否認它的事實存在。這樣的期待,確實也就是台灣上自馬英九、下至基層民眾,不分南北、不分族群、甚至不分藍綠的台灣人民共同看法。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10月2日在台北大學的一場演講,坦述台灣人民核心利益的內涵:“就是民主、主權、安全、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空間,不被歧視的權利、及弱勢者的生存權利”等六項。
賴主委並向北京喊話:“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台灣朝野都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台灣人民享有“主權國家國民”應享有的一切權利與義務,這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這一段表述,或許最能說明台北目前希望北京能夠“正視現實”的期待。
至於北京現在最想對台北表達內心的看法,其實就是希望台灣與大陸多進行多層面的交流,相互了解,進而目標就在建立互信,能在未來對一些雙方較有歧見的問題上,擱置彼此爭議。
北京希望多層面的交流
在“十一國慶招待會”中,擔任主人的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就向前來北京參加慶典的嘉賓大聲呼籲:“繼續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增強政治互信。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把握節奏、循序漸進的思路,穩步推進兩岸協商。繼續全面擴大交流合作,融洽同胞感情,厚植共同利益,弘揚中華文化,增進民族認同”。這應該是當前中共對台政策最具優先推動的內涵。
其實不盡然只是賈慶林的喊話而已,幾乎所有涉台的官員,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都表達相同的期待。像孫亞夫副主任曾點出:去年兩岸人員往來540萬人次,已是歷史新高,今年將超過600萬人次,再創新的歷史紀錄。國台辦主任王毅9月16日在南京“江蘇台灣周”活動更強調:“兩岸關係發展的活力蘊涵於兩岸各界各領域的廣泛交流之中。我們鼓勵和支援兩岸各地結合自身特點和需求,更加積極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交流合作”。
對北京而言,兩岸大交流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進而把兩岸關係推向更高更新的境界。
這本是兩岸力求與對方溝通的所在,如果彼此都有份同理心,至少不排斥對方的訴求,這或許是兩岸關係中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