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外交大變局大選擇 決定世界未來格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6 15:53:42  


  中評社香港10月6日電/《聯合早報》網站5日刊發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題為“中國外交的大變局與大選擇”。文章全文如下。

  在五中全會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提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的問題。這兩個“意識”當然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它們放在中國外交所面臨的大變局中,再也確切不過了。

  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外交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大變局。在經濟上,就GDP總量來看,中國前不久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為中國人均GDP仍然很低,人們不認為這一變化對自己有什麼具體的影響。但在海外,中國超越日本的事實則是意義非凡。再者,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是開放狀態下取得的,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是世界經濟的內在一部分。正因為如此,中國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動力。當發達國家都在推行各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的時候,作為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則在全力推動貿易自由主義。

  中國經濟的外在影響,也必然反映在世界權力分配上。中國進入世界體系之後,在體系內部一步步穩定地往上升。儘管諸多國際經濟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都是西方建立的,但中國在這些組織中間的地位則在快速上升。在很大程度上,這意味著中國至少在經濟領域開始和其他大國一起“掌管”世界經濟秩序。中國早已經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過,中國在世界經濟秩序中的角色,更具有實質性的意義。開始有能力“掌管”世界經濟秩序,為中國提供了什麼樣的機遇?這是人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也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外交局面,表現在方方面面。在經濟上,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被認為是應當為全球經濟失衡負責。在這一認知下,美國(和西方)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被認為是和其它國家競爭資源。而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氣候和環保問題,也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一環。更典型的是在戰略方面,中國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僅表現在大國關係,而且也表現在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上。

  進入2010年以來中美關係、中韓關係、中日關係、中國和東盟(亞細安)的關係都在發生巨變。在所有這些關係裡,美國等國家和中國的互動方式令人擔憂。美國是今天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大國。因為美國在經濟方面的力量開始顯得力不從心,使得美國更加偏向注重軍事力量和軍事手段。美國不斷和中國周邊國家在中國近海搞軍事演習,而中國也不甘示弱。雙方強硬的軍事聲音,似乎大於理性的外交聲音。

  中國的抉擇決定世界未來格局

  很顯然,中國面臨“機遇”,也面臨“憂患”。“機遇”和“憂患”,說穿了就是兩種互為矛盾的力量。人們既可以利用“機遇”來克服“憂患”,但也有可能因為防範“憂患”而忽視或者放棄“機遇”。抓住了“機遇”,“憂患”就不成為“憂患”,單純地防範“憂患”,“憂患”則會變得更加真實和深刻。因此,這裡就面臨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如何抓住“機遇”?如何防範“憂患”?實際上,中國的選擇不僅會決定中國自身的未來,而且也決定世界權力格局的未來。

  中國現在的選擇決定未來,這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證明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儘管世界還處於美蘇冷戰時期,但鄧小平敏銳地感覺到了中國的機遇,毅然作出了“改革開放”政策的選擇。中國的這一選擇既改變了中國自身,也改變了日後的世界。當時貧窮的中國,要發展就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但這樣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為此,中國放棄了從前的封閉政策,打開國門,改革自己,和世界接軌。在沒有多長時間裡,中國成為了世界體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當時鄧小平的理性選擇,很難想象中國今天在國際社會的地位。

  中國的選擇也改變了世界。最直接的就是給當時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陣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引誘出日後的巨變。有人說,中國改革開放就決定了柏林墻要最終倒塌,這不無道理。

  今天,中國面臨新的國際局勢和權力分配,再次面臨選擇。但中國的選擇並非是自由選擇,而是取決於國際權力格局。理性的選擇,取決於中國能否準確認識自己在國際權力格局中所處的位置。

  從結構因素看,現在面臨一個實際上的G2結構:中美兩國同處一個國際結構,並且兩國都處於這個結構的頂端。兩國的互動因此極為關鍵。所謂的互動,就是一方的行為影響著另一方。

  美國是這個體系的既得利益者,而中國是後來者。美國的行為深刻影響著中國,中國如何回應美國的行為,又決定著美國日後如何行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