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港關係已開始尋求更多進展。右起:李大壯、曾俊華、李業廣、林瑞麟、曾德成。 |
我跟誠品的吳清友董事長見過幾次,我很尊重和仰慕他的這種經營理念,他的目的就是要創造一種本身屬於那個地方的文化。我就跟吳董事長講,上海、江蘇、浙江這些地方能提供台灣誠品所需要的條件,香港卻很難照原樣提供。但吳先生很希望在香港打造一個有別於台灣誠品的“香港誠品”,雖然香港可選擇的地方和租金都難以令人滿意。但我們也在努力想辦法,一些不一定是最理想但有經營模式的選擇,我本人來說是很希望在香港能弄成一個像吳先生說的香港誠品。一方面,讓人們在如此快節奏和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有一個地方可以放鬆精神;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國際都市,文化也是代表一個城市的發展水準,所以這方面也需要我們補補課了,讓大家認識到,香港也有自己的文化。
香港有很多機構已經與台灣方面專案接觸
記者:自民政事務局曾德成局長訪台以來,港府高官訪台的層級越來越高,您如何評價目前的互動?
李大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生去年率先訪問台灣,香港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先生去年也到了台灣訪問。這種高層次的訪問,只是媒體報導比較集中的。其實香港有很多機構,已經與台灣做了不同的專案接觸。像“八八風災”後,台灣派人來香港,瞭解我們在設計建築護土牆方面的做法與經驗。應該說,我們很多很好的經驗,也是在跟台灣的政府部門或民間,彼此分享。
這次我們也有機會跟台灣金融界的朋友做了會面,他們也提出了一些題目給我們的有關部門去研究,我們回來後也一直在積極研究,我想稍後會有一個適當的回答。其中有些是可行的,而有些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有些則是需要稍後慢慢做。但我強調一點,就是雙方我們在G2G的部分,就是協進會和策進會的層面,一路都是在溝通的;只不過無論我們做甚麼事情,在香港是不能離開“錢七條”的,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台灣的朋友也應該尊重和理解我們這種堅持。
先搭建平台在交流交往中捕捉機會
記者:香港作為特區,原本有著“先行先試”的優勢,但目前不少輿論認為港台關係已經落後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水準,對此您怎麼看?如果應該“先行先試”,宜從哪些方面入手?
李大壯:對於港台關係,我們現在也在探索港台之間在哪些方面可以試驗一下,造成一個互利、雙贏的局面,使香港跟台灣的民間有一個共贏的發展,這些還要假以時日,不可能一步到位。
另外一個,我們之間的交往機構,本身就是民間機構,我們代表的是雙方民眾所希望的東西。根據我過往做商務委員會的經驗,就拿港法交流來說,我做了五、六年了,今年我們有個很大的喜訊,我們的一位委員與法國合作,做成了一個幾個億的項目。香港跟法國合作歷史有一百五十年了,新的增長點空間在甚麼地方為我們可以拿出幾個數據說話,一個是法國往香港移民的法籍人士增長,平均一個月大概一百多;法國商會在香港,招募會員增長去年是15%,這代表甚麼呢?就是說,通過雙方面的努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雙方的交流。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港法之間的交流數字有增長、貿易有增長、人員的往來有增長,雙方的政府也為這樣成功的合作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提供了很全面的配合。
記者:您是“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主席,港台民間機構的交往也比較容易,您如何看待相關民間機構在港台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未來努力的方向及前景如何?
李大壯:我剛剛之所以提到港法之間的交流與發展,就是認為這是一個我們可以參照的模式。其實我想,特區政府委任我做“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主席,一是因為我對台灣比較瞭解和熟悉,二是可能也看到過去幾年我們在港法交流方面的基礎和模式。雖然媒體上很少看到港法交流的內容,但是我們拿出數據就可以看到,港法之間的交流是有不錯成績的。
所以,跟台灣的合作,我還是抱著同樣的原則,就像當初港法一樣,因為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我們要建立一個平台,讓大家有機會通過這個平台去尋找對接的機會。對我們來說,目前不可能做到像內地各省市派往台灣的採購團一樣拿出幾十個億去買東西,但我們會通過不同的形式,促進港台之間的瞭解與合作。最近我們去了台北之後,相關機構也給我們做了十二大項目的一些基本介紹。當然,不是說每一項都跟我們香港可以對接,其中有一些跟香港是沒有關係的;也就是說我們會先篩選,然後我們再慢慢推廣,資訊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對台灣也是有強項的,譬如說我們這次香港台灣之間的第一屆經貿論壇,香港請的主講側重於金融方面,台灣方面介紹的則是旅遊業。如果仔細算一下,我們現在去台灣旅遊的費用、每天的平均消費其實是比較低的,幾千塊台幣而已。以香港人的國民生產總值跟我們這些對旅遊的生活習慣,就赴台旅遊而言還是有很大增長空間的。
記者:對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這樣的民間機構,未來的努力的方向是甚麼呢?
李大壯:就是要我們雙方,怎麼把各自好的東西介紹和推廣出來。台灣有很多值得借鑒的東西,我們同樣可以做;他們有的特色,我們也可以分享。
也許每個族群一開始都不是很多人,但慢慢發展之後,量就會上來了。以前中國內地也沒有多少“驢友”,現在“驢友一族”的數量已經很大了。從我們民間機構來說,我們就要看,業者能不能有錢賺?我們是不是能夠帶動一些旅遊的活動?因為你去了,去多了,你才能有經商的活動。很多東西,你不去、不去看、不去摸,你根本無從知曉商機何在。
李大壯小檔案
新大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其事業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投資、貿易、顧問服務及文化推廣。應邀出任多項香港特區政府公職,包括“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副主席暨“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主席、財務匯報檢討委員團召集人兼成員、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委員及醫院管理局成員等。1993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至今已連任四屆,張學良侄孫,祖父張學銘三十年代曾任天津市長,外曾祖父朱啟鈐於1912-1916年在北洋政府中先後出任交通總長、內務部長、代國務總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0月號,總第15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