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一座博物館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主題是個不錯的主意。
真有這麼一座博物館出現了,它在青島,叫“青島駱駝祥子博物館”。
老舍先生1934年夏至1937年冬住在青島,先後住過四個地方,最後搬到黃縣路十二號,在這里住了六百三十餘天,創作了《駱駝祥子》等作品,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後離開。此處離山東大學很近,步行要不了幾分鐘,上課教書很方便。不過,一九三六年暑假後,老舍先生毅然決然地辭了教職,專心寫作,頭一炮就是《駱駝祥子》。誠如他自己所說:“思索的時間長,筆頭上便能滴出血和淚來。 ”《駱駝祥子》問世後,成了他的代表作。經過時間的考驗,《駱駝祥子》也被公認為中國新文學白話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已有四十多種外文譯本,並被頻頻搬上舞台和銀幕,蜚聲海內外。
然而,對能不能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主題辦一座博物館,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說不能的多半是以並無先例為理由,起碼,以前沒怎麼聽說過。
而且,眼下地方上尚有一種貪大的弊病,建博物館動不動就要冠以國字號,喜歡叫“中國”的某某博物館,此風一刮,不得了,重點便不會放在內容上,而是先爭名、爭房、爭地、爭規模,甚至形成先蓋房後找東西的“倒置”怪象。
以 “駱駝祥子”命名一個博物館,先得看《駱駝祥子》這個命題有多大的資源,夠不夠豐富,這就要具體分析了。
細細地看,這里有三個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