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身簡單的牛仔褲和小提琴,廖俐伶像是輕快跳躍的音樂精靈。 |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加拿大《世界日報》報道,活躍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華人小提琴家廖俐伶10月13日將舉行獨奏會,這是繼6月之後,今年第二次在溫舉行音樂會,緊接著還有15場演奏會陸續展開,包括她參與的環太平洋弦樂四重奏(Pacific Rim String Quartet)10場演出和中國台灣四場巡回演奏。
從中國台灣移民到溫哥華才四年的廖俐伶,快速在當地展露光芒。除了緊凑的演出,目前在溫哥華音樂學院(Vancouver Academy of Music)等多處任教,也是溫哥華島交響樂團副首席小提琴,並與溫哥華交響樂團不定時合作。
這位美女音樂家個子嬌小,平日一條簡單的牛仔褲,走起路來自在灑脫。眼睛大而發光,加上白晰的面孔、即肩的直發,儼然是會跳躍的音樂精靈,也讓人聯想到宮崎峻的“小魔女”,充滿著輕快、亮麗和劍及履及的行動力。
廖俐伶的音樂養成和一般父母總動員陪伴孩子學音樂的歷程也不同,完全依照個人意志。她出生於藝術世家,爸爸是畫家、室內設計教授,母親李靜美是台灣著名聲樂家和師大音樂系教授。李靜美說:“俐伶3、4歲時和一群同事小孩玩在一起,我的老師李淑德隨口問,小孩們要不要一起學小提琴?”就這麼開始了。
雖然是專業音樂家,李靜美對獨生女學琴採取自然發展的方式。廖俐伶說:“媽媽只會偶爾提醒練琴,從來不強迫或逼迫。”李靜美回憶,有時女兒琴沒練好,是做媽媽的被李淑德責備,但她仍不會強迫女兒。
國中一年級廖俐伶參加音樂班,學年快結束時和媽媽說,想轉去普通班,爸媽同意。初三時,她說高中想考音樂班,爸媽也同意,廖俐伶努力考上台北光仁高中音樂班。
當廖俐伶決定高中讀音樂班,讓廖武藏和李靜美對女兒的學習之路有了深思。李靜美說:“走音樂路,還是國外的學習環境較適合。”廖俐伶也同意父母的建議,準備念完高一即出國。
14歲離開中國台灣到瑞士人文學院(Ecole d'humanite)就學,廖俐伶說:“這是我的人生轉折點。”在歐洲接受全方位的人文科學洗禮,雖然不是音樂學校,但讓廖俐伶自內心更堅定走音樂之路。她說:“為了找適合的老師,每周獨自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到校外學琴。”
高中畢業申請到美國波士頓音樂學院,之後又到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拿到音樂碩士和表演雙文憑。
同樣是音樂家,廖俐伶說母親是她的典範,而不是壓力:“從小看媽媽在台上表演,平日在大學教書,很向往。”廖俐伶為到大學教書,2004年又到美國馬裡蘭大學攻讀博士。此刻廖俐伶已只身在國外學習15年,小提琴的風采也開始綻放。
廖家三人都從事藝術,尤其父母在藝術界享有相當聲望,李靜美心疼女兒:“因為家庭背景,‘傑出’常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廖俐伶卻有一份從容和自在。2006年剛移民溫哥華,面對陌生的環境,雖然擁有顯赫的學位,演奏上也累積相當資歷,但她和一般新移民一樣,“學歷沒有用、也沒有人認識我”,新移民該有的挫敗廖俐伶一樣也沒少。
卸下所有的光環,四處投履歷;若有人提供機會,像社會新鮮人般,“不計酬勞就努力的做”,廖俐伶豁達的說:“人和人有了交流,機會有一天就會來敲門。”
守得雲開月,經過四年,這位從零開始的新移民音樂家,在溫哥華的亮麗表現令人擊掌。
一個屋檐下住著三位藝術家
廖家一個屋檐下住著三位傑出藝術家,是溫哥華的美談。其實他們決定移民來溫,為的就是要相聚。
廖武藏說:“俐伶獨自在國外生活超過15年,對我們而言,女兒的成長有15年是空白。”他希望在女兒出嫁前,能再在一起生活一段日子。
三人商量後,決定到溫哥華。廖武藏一心尋找在歐美長期生活的女兒最能適應的環境,他說:“當時女兒在美國念博士,在北美已超過10年,溫哥華從環境、語言到文化都最適合。”
廖武藏在台北科技大學任教的年資已可退休,李靜美在師大任教則未滿退休年資,但兩人雙雙在2006年辦好退休手續,舉家遷來溫哥華;廖俐伶也正好完成馬裡蘭大學的學業,直接飛來。一家三口分居兩地15年後,終於團聚。
李靜美原本是台灣歌劇界叱咤風雲的女高音,教學、演出、出書、錄音,事業如日中天。來溫後,專心打理一家的生活。廖家在溫哥華西區,獨立屋小巧溫馨,窗明幾淨。進門處一架三角鋼琴,墻上掛著廖爸爸的畫作,藝術之家不言而喻。
一家都是藝術家,平日仍然各忙各的。廖武藏持續作畫、參加畫展,李靜美擔任蓬萊合唱團的指導和指揮,廖俐伶則奔波於演出及教學。最近卻發生三人同時都有展覽或演出的趣事,也是本地藝壇的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