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參展企業所展示的展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附加值,更看不到有什麼主題展品,未能吸引到更多高端的貿易及投資商入場。
MIF雖是綜合展,但其展區的劃分也看不出究竟有多少行業參展,有些展區是以展商來源地劃分,有的以展商類別來區分,卻甚少以展品類別來劃分。以展品類別來劃分展區是國際商貿展覽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便於採購商現場對比、鑒別和採購。組織者做不到(足)這點,也說明主辦者突出展會商業價值的意識不強,或MIF本身對商家吸引力不足導致組織者沒足夠談判能力要求展商按展品類別來佈置展區。這其實也是MIF商業配對增長幅度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以行業劃分展區,每個展區又有能體現行業特徵的核心展品,就可讓人感覺到MIF在扶持行業、培育核心、高尖端產品和為參展企業打造形象。
三,展區規劃佈局不合理,導致現場人流一邊倒。由於相當部分展位沒產品,加上展區在亮點、賣點佈局上沒有充分考慮到人流的合理流向。只限於主展區與銷售展區的區分,現場較多時段出現了有的展區過熱、有的過冷的情況。據同學觀察,開幕的第一天下午和第二天,人群中有相當部分是學生,放眼看去,有不少於五間中學的學生。一問才知,原來是學校組織來的。也不知這些東張西望的中學生是來實習會展課程的,還是來撐場面的?開幕第二天下午,尤其是第三天起,入場人群出現了明顯的分流,大多慂往現場銷售區。造成有的展區門庭若市、有的門可羅雀,現場冷熱展商先知。組織者只是以優惠價格將市面的經營商招集過來,一下子就提高了現場的人氣,遠道而來的參展商雖然希望與自己的目標觀眾在相對安靜、專業的氛圍洽談,但看到熱鬧的人群三過其門而不入,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也不知作何感想!
四,配套活動和特色節慶活動多一點好。MIF是本澳一年一度最大經貿盛事,除了歡迎宴會有歌舞助興、門票抽獎以及“澳門服裝節二○一○”、 “創作設計與善用”專題工作坊等外,可否考慮在現場增加多些有特色的展品性能演示、葡國商品文化講座或其他互動節目。讓現場的亮點能吸引更多專業人員。
新景象 新要求 新思路
主辦單位經過十幾屆的歷煉和積累,在組織工作和招攬客商方面達到了一定水平,也形成了自己的優質內涵。每屆都有新客商、新展區。如北京市首次組團參展,首次到新加坡、波蘭、尼日利亞推介,首度設置投資展區。尤其是增設的“ 文化創意產業展區”、“珠海——橫琴投資項目展區”、“海南國際旅遊島投資項目展區”大受觀眾和國際投資者歡迎。另外,前幾屆引入的深受本地中小企業歡迎的“特許經營”之會議、展區及品牌合作也初具規模,葡語國展區的特色進一步得到市場確認。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珠海廣通客車製造廠展出的大型電動環保公共交通車參展,標誌著MIF結束了只能展示小型產品的時代。大的展覽場地、大的發展機遇為MIF迎來了大型機械展品的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