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5日電/廣州亞運會落幕已經一周,但輿論中關於舉國體制是否有利於中國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的討論並未因此停止。記者近日採訪了幾位學界人士,他們的共識是,當中國體育代表團在世界大賽上不斷豪取金牌之際,中國大眾體育發展的滯後和國民體質健康堪憂的現狀,卻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中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呈現明顯的不對稱發展態勢,與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占用了大量社會資源有著密切關係。
《中國青年報》報道,中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確實已到需要變革的時期,不過,要實現中國大眾體育水平的提高和國民體質健康狀況、尤其是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好轉,卻不是單憑取消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就能達到目的的。促使整個社會對體育的價值觀褪去功利色彩,從而恢復體育運動教育人、發展人的功能;促進政府對體育工作的政績觀從狹義的、“唯金牌論”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轉變為廣義的、以滿足大眾需求為出發點的大眾體育舉國體制,可能才是這場大討論的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完成歷史使命的舉國體制已不適應新時期的發展
“這場從媒體開始的對舉國體制的討論,是中國社會對體育價值認識有了進步的表現。”體育體制研究專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袁旦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是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為了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發展體育事業,打破敵對勢力的封鎖,在國際賽場展示中國運動員的風采,同時鼓舞國民士氣,而採取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發展模式,舉國體制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袁旦說。
這種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發展競技體育的做法,使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得以較快的速度躋身世界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