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經濟利益遠大於東海爭議,日本應猛醒。 |
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主權爭議的衝突與較量
釣魚島主權爭議原是中日關係中的一個老問題。1982年兩國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中方提出擱置爭議,日方沒有反對,雙方事實上就此達成了默契。(注10)多年來中國雖然堅持對釣魚島的主權,但在行動上遵守擱置爭議的原則。日本雖未正式承認兩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存在爭議,但在行動上尚算克制,如在一般情況下不准其國民登島。因此長期以來,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雖發生過一些摩擦,但沒有發生大的衝突。這次中日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發生激烈衝突,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日本積極推行擴張海上領土的海洋戰略的結果。冷戰後日本一些戰略家總結歷史教訓,認為歷史證明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向大陸擴張是行不通的,只能以海洋國家的定位謀求發展。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確認“專屬經濟區”概念並重新定義“大陸架”概念後,日本認為這是擴張其“海洋領土”的絕好機會。其後歷屆自民黨政府先後制定了擴張“海洋領土”的戰略、法令、計劃。按照某些日本戰略家的設想,擴張後日本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總面積將是日本陸地國土的10倍。(注11)民主黨政府執政後全盤繼承了自民黨政府的海洋戰略。
這次中國漁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與日本巡邏船發生碰撞,原為一偶發事件。其所以為發展成為中日兩國間一次激烈的衝突與較量,主要是由於日民主黨內以外相前原誠司為代表的強硬派(注12),為了推行海洋擴張戰略,堅持以國內法扣押和審訊中國船長,力圖籍此事逼中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如果中國方面承認或接受日本這些行為,那就無異承認、接受釣魚島是適用日本國內法的、主權屬於日本的島嶼。這觸犯了中國的底線,是中國絕對不可能接受的。經過中國方面的強烈抗議和有力的反制措施,菅直人政府被迫放人,矛盾有所緩和。但鬥爭並沒有結束。中日在東海的海域劃界和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爭議將長期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日這場衝突中美國的態度。美國一方面表示對釣魚島的主權爭議持中立態度,另一方面又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為日本撐腰。在日本被迫放人後美國智庫人士評論說,這件事看上去是中國得分,日本失分,但“實際上日本是贏家”,是中國失分。因為這使美國“不得不站在日本一邊”,也會使有關國家疏遠中國並尋找保護。(注13)這些評論反映美方認為中日矛盾激化在戰略博弈中有利於美國。這不能不使人深思,日本強硬派人士的冒險行動有沒有美國背景呢?
戰略妥協還是戰略對抗
當前中美、中日間的戰略博弈是否會導致戰略對抗?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不大。
第一,奧巴馬政府對外戰略的核心仍然是保持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美國人的說法是領導地位)。中國雖然不承認甚麼領導國家,但也不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中國一貫重視穩定和發展中美關係,並已明確表明,不僅不反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而且歡迎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積極作用。冷戰結束後美國確定對華實行接觸+防範的兩手政策(注14),奧巴馬政府繼承了這個兩手政策。當前美國政府的主調仍是要發展美中積極合作全面關係。希拉蕊等美高官和美智庫人士都表示,美無意遏制中國,不想與中國搞零和遊戲。美國主動派高官來華進行溝通。美雖聲稱有權派遣航母參加黃海軍演,但在實際行動上比較謹慎。美國會和政府一再在匯率問題上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但又儘量避免攤牌。這些都表明美國不願與中國搞僵關係。中國一貫重視發展與日本的和平友好關係。日本在釣魚島撞船事件後也一再強調要保持和發展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關係。連日本強硬派代表前原誠司近日也表態說,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日中兩國應攜手合作,繼續推進戰略互惠關係,從大局出發解決彼此間的問題。並稱,今後他將本著這一想法去說,去做。(注15)
第二,中美、中日間經濟的相互依存性越來越強,已形成某種“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關係。中國與美國已互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而且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兩國經濟關係的密切已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話說,中美經濟已形成了一種“金融恐怖平衡”的關係(注16)。如果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嚴重衰退、美元體系驟然崩潰,中國將遭受巨大損失,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也將發生重大困難。反之,如果中國經濟陷入嚴重困境,對美國經濟以至世界經濟也會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與美國經濟競爭性較強,與中國經濟則互補性很強。與中日經濟合作給雙方帶來的重大利益相比較,兩國在東海海洋劃界和釣魚島主權的爭議應該說是次要的。
第三,中美日在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特別是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上具有共同利益。朝鮮半島如果出現爆炸性的局勢,首先遭受重大損失的是中國和南北朝鮮,其次是日本,然後是美國及其他東亞國家。中國努力促成六方會談以穩定朝鮮半島的方針不僅有利於中、朝、韓,也有利於日本和美國。在維護西太平洋-印度洋航道安全上,中日美三國利益也是一致的。中、日、美和東南亞有關國家在共同維護航道安全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第四,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和島嶼主權的立場是明確的,但在做法上會掌握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也就是說,在維護海洋權益和島嶼主權的鬥爭中,中國將嚴格遵守國際法,首先要在道義上站得住;同時又會從實際出發,研究在當前現實條件下問題能解決到甚麼程度,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地去做。有些問題雖與理有據,但條件不成熟,只能部分解決,或推遲到以後解決。中國會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與鄰國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上的爭端,主張在爭端最終解決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目前中日、中美在海洋權益上的矛盾,從總體上看,還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局性的利害衝突。
因此,中美、中日間經過一段時間交鋒、談判,包括戰略試探、摸底,逐步磨合,達成戰略妥協,建立新的平衡,使局勢相對穩定下來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如果有關國家領導層戰略誤判、決策錯誤,也不能排除發生戰略對抗的可能。
2010年歲末迎來了一系列高峰會議,包括東亞高峰會議、中日韓和東盟對話會議(10+3)、G20會議、APEC領導人會議等,為中美、中日領導人會晤、溝通提供了許多機會。通過這些會晤,中美、中日之間分別達成某些妥協,使形勢進一步緩和,國家關係得到改善,是可以預期的。人們對此似可抱謹慎樂觀態度。但也不要以為經過一兩次領導人會談,大國間的一切爭議、齟齬就會煙消雲散。許多帶有結構性的矛盾,決不是一兩次會談能解決的。還會有反復,鬥爭、談判、妥協,多次反復,才能摸清相互的底線,找出妥協的切入點,修改舊的遊戲規則或制定新規則,建立起新的結構、框架,達成新的平衡,使三國關係相對穩定下來。
(注1)解放日報2010年9月4日,第4版。
(注2)美國財政部2010年10月15日發佈的報告,新華網2010年10月15日電。
(注3)范宏:美國房地產評論,第一財經日報,轉引自騰訊財經網2010年5月10日。
(注4)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是13369億美元,日本為12883億美元,網易財經2010年8月16日訊。
(注5)據韓國關稅廳統計,2009年中韓貿易總額為1409億美元,韓美為617億美元,韓日為712億美元。中國已成為韓第一大貿易夥伴。亞洲商訊網(www.asiadcp.com)2010年10月29日。
(注6)路透社北京2010年9月12日電,轉引自《參考消息》2010年9月13日第2版。
(注7)《東方早報》,2010年10月21日,A14.
(注8)日本歷屆自民黨政府都把加強日美同盟作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民主黨的鳩山內閣執政後奉行向亞洲靠近、與美國適當拉開距離的“親美入亞”政策,但鳩山很快就下台。菅直人內閣任命親美派前原誠司為外相,日本的外交政策又回到把與美國關係放在壓倒一切地位的原狀。
(注9)所謂“第一島鏈”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這一島鏈是美國和其軍事盟國(日韓等)向西部署的最前沿。
(注10)1982年鄧小平為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訪問日本時向日方提出,釣魚島爭議“問題可以放一下,也許下一代人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辦法。”(《鄧選》第三卷,87頁。)日方沒有提出不同意見。
(注11)日本國土面積為37.8萬平方公里。日海岸線很長,日一些海洋專家認為,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一國海岸200海浬的海域可劃為該國經濟專屬區的規定,日本的“海上領土”可達447萬平方公里。《環球網》“今日話題”第54期評論:“海洋日本在膨脹”,2010年9月13日。
(注12)前原誠司是日本民主黨中親美派的首領,鳩山內閣時任國土廳長官,在任時積極推行海洋戰略。菅直人內閣中他改任外相。
(注13)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亞洲部主任李侃如發表的意見。《參考消息》2010年10月20日,第16版。
(注14)“接觸”,英語為engagement,其中含有通過接觸吸引、使之參與其中等意義;防範,英語為hedging,hedge作為名詞原意是籬笆,作為動詞意為築籬笆防範,也帶有制衡對方、兩面下注以對沖風險等意。
(注15)解放日報,2010年10月24日,第4版。
(注16)約瑟夫奈《美元與中國》,Project Syndicate,譯文轉引自聯合早報網2010年7月14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12月號,總第15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