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供給激增,是大陸通膨情勢愈來愈難以控制的最大關鍵。 |
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電/中國人民銀行上周五宣布,自20日起調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人行五周內第三次調升存準率,也是今年第六度調升;大陸金融機構存準率經調整後已達18.5%,六家大型銀行更達到19%,創下25年新高。人行快速調升存準率意在凍結金融機構急速增加的流動性,也凸顯大陸貨幣政策已從“適度寬鬆”轉向“適度緊縮”,其可能產生的廣泛連鎖效應,必須妥為因應。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大陸貨幣政策的轉向,主因就是過去一段時間大陸貨幣供給激增,引發強大的通膨壓力及資產泡沫化風險。近年大陸為保持經濟高成長,貨幣政策基本從寬;金融海嘯期間更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加上大陸出口暢旺,外貿順差激增,外匯存底快速累積,釋出龐大的基礎貨幣,導致貨幣供給成倍數成長。最近更因美國採行“以鄰為壑”的量化寬鬆政策,結合人民幣升值預期心理,造成大量熱錢湧入,讓大陸貨幣供給增速更難控制。
從2002年到今年9月,大陸廣義貨幣供給(M2)增長近三倍,激升至人民幣69.6兆元,居全球第一。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僅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但M2還超過美國約5%,貨幣供給“超量”之勢可見一斑。今年大陸M2年增率高達19%,明年預估仍將達16%,顯示流動性過剩的壓力有增無減。
貨幣供給激增,是大陸通膨情勢愈來愈難以控制的最大關鍵。近月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快速走高,11月已達5.1%,是28個月來最大升幅。大陸內部普遍感受到的通膨壓力,較官方公布數字更為嚴重,大陸社科院研究員更估算大陸CPI漲幅可能低估7.53%,雖遭國家統計局嚴予駁斥,但其通膨情勢惡化,幾是公認的事實。
資產泡沫化問題是大陸經濟另一隱憂。今年來大陸連續幾波嚴厲的打房措施,仍壓不下房市泡沫。11月大陸70個大、中型城市房價較去年同期上漲7.7%;十大重點城市除南京外,房價更飆升34%,顯示官方的連番調控措施,難以撼動房市泡沫。
面對民怨高漲,近來北京顯已將壓制通膨及房價上漲列為最優先政策目標,人行貨幣政策轉趨緊縮,是大陸整體因應對策的重要一環。但最近一個多月人行升息1碼及三次調升存準率共1.5個百分點,總計凍結資金約僅人民幣1兆元,與高達10兆元的龐大超額流動性相較,緊縮力道極有限。因此,研判人行將同步進行價量管制,未來一年可能加息1至2個百分點,存準率也將再上升2至3個百分點。
再者,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引發國際原物料價格及糧價高漲,加以大陸出口持續暢旺,貿易順差居高不下,人民幣匯率的適度升值亦在所難免,但升幅大小,則須與利率變動併同考量,“雙率雙升”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成為常態。
大陸以緊縮貨幣政策力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在大陸仍實施嚴格外匯管制下,部分國際熱錢勢必轉向包括台灣在內的大陸周邊地區,進行炒匯、炒股及炒房,吹起新一波泡沫。人行利率及匯率雙升,也必然讓大陸經濟增長逐漸減緩,從而可能影響台灣對大陸的直接及間接出口。
上述連鎖反應對台“中央銀行”的雙率政策帶來更嚴峻的挑戰。“央行”若仍死守匯率底線及堅持低利率政策,在人民幣升值大趨勢下,熱錢炒作新台幣匯率、炒股炒房的規模及力道勢必愈來愈大,最後“央行”極可能被迫棄守匯率底線及低利政策;果真如此,不僅“央行”多年來建立的專業權威可能化為烏有,還會讓台灣經濟付出可觀的代價。是以,“央行”與其被動因應,不如主動採取更積極、更具彈性的雙率政策,讓台灣能夠履險如夷,度過經濟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