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主要政黨應如何與大陸建立及深化互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01 00:07:15  


國民黨要明確兩岸關係發展的最終目的何在
 
  筆者認為,民進黨與大陸不能建立信任關係的根本癥結在“台獨”。因此民進黨美麗島世代以降,自認為是“非獨派世代”的反省還有更值得深入討論之處。

  其一,民進黨應該深入研究中國(包括大陸與台灣,下同)的歷史,確立客觀的新史觀,並在新史觀確立的過程中,從根源上反省對大陸的感情和心態,反省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一方面,要以一個歷史學者的心態而非政治人物的心態來研究歷史,史觀的確立離不開大量的歷史史實,以及基於史實基礎上的價值判斷,與政治人物將歷史作為工具使用是截然不同的。只有全面而深入地瞭解中國的救國與革命之路,透視中國從古代走向現代的轉型過程,體認追求現代化的國強民富始終是中國的理想與歷史發展的主脈,才能把握未來中國的發展趨向,才能更客觀地認識兩岸關係“同屬一中”的基本屬性以及和平統一的發展方向,從中認清西方國家在台海利益上的操作,認清國際現實。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地反思“台獨”史觀的偏頗與狹隘。沒有任何一種史觀是可以停滯不前的,必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匯入時代潮流,以新的時代視角對歷史重新加以審視、評斷。隨著冷戰的結束,在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為因應大陸的崛起及其影響所及之國際政經情勢的新變化,美日歐等各國都在重新審視與大陸的關係,調整對大陸的政策,密切並更加重視與大陸的戰略合作關係,以獲取新形勢下的國家最大利益。儘管西方發達國家基於冷戰遺緒仍未完全放棄對大陸的遏制邏輯,但都難以扭轉與大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客觀趨勢。當代歷史的潮流如此,民進黨沒有繼續沉湎於偏頗與狹隘的“台獨”僵化史觀中的正當理由。

  當然,要民進黨轉變“台獨”史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改變他們的基本立場可能很難。實際上,民進黨從在野到執政的過程,從“基本教義”到“務實台獨”的轉型過程,已經開啟了對“台獨”的艱難突破。但迄今為止,這樣的突破都是以“台獨史觀”為基礎,因此只能作政治策略層面的應用,對“台獨”作表面包裝,不能根本擺脫“台獨”的束縛。如果民進黨仍昧於陳水扁8年施政對島內社會族群的撕裂、對政治文化的劣質化、對經貿關係的邊緣化、對外交往的孤立化等台灣社會、兩岸關係的嚴重危害(“台獨”勢力不是仍認為陳水扁的下台不在“獨”而在“貪”嗎?),仍幻想靠“台獨”史觀走出一條“台灣自己的路”,那麼歷史將再次證明那是一條不通之路,是歷史的反動。所以,新史觀的建立才是民進黨開啟兩岸關係的一把金鑰匙,它有助於民進黨擺脫以往對國共恩怨的全盤繼承,從而跳脫冷戰思維,放棄對大陸的成見,重新審視兩岸關係;它有助於民進黨超脫老輩“台獨”人士內心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仇恨,進而超越歷史悲情,去除轉嫁而來的對大陸的仇視;它有助於民進黨理解大陸的歷史與思維,從根本上體認到追求兩岸統一對大陸朝野來講從來都不是一個“假議題”,而是核心利益所在,從而開闊胸襟,真正理性務實的面對兩岸關係。

  其二,在對大陸國情有更為客觀深入的認識基礎上,以更為開闊的心胸、長遠的視野對待兩岸政治價值觀念的差異。要看到,胡錦濤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體現著人的解放和人的發展的主旨。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政治文化的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持續提高、社會的日益和諧發展,都是這一主旨的實踐。影響所及,目前,大陸已經開啟新時代下的新史觀的轉變過程。改變過去暴力史觀、階級鬥爭史觀、革命史觀、王朝體系史觀到文明史觀、文化史觀、社會史觀上來,這正成為大陸史學界的共識,並已率先在上海的最新高中歷史教課書中有所體現。此外,大陸以及各國的社會實踐也在影響著多年來國際學術界對東西方多元政治體系的臧否與新的民主制度的探討,這有助於從理論上糾正長期以來獨尊西方主流社會制度的偏頗,走向不同制度之間相互借鑒、彼此補充的並存局面。所謂“中國模式”的探討,無論對這個概念的提出認同與否,都不能否認,它的提出與這一潮流有關聯。因此,從世界民主潮流來看,更多的社會實踐道路帶給全球民主制度更豐富的內涵,發展著既有民主、人權的觀念。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兩岸社會制度的良莠之爭應該是走向淡化,而非日趨激化,會走向“花開並蒂”的局面。

  其三,突破“台獨”束縛是否能寄望民進黨內“非獨派世代”?既然民進黨人士認為,美麗島世代以降,從“律師世代”開始就“並非獨派”了,那麼,只要未來民進黨的領袖們在上述深入反思的基礎上,心存政治道德的底線,是不是可以停止操弄“台獨”議題,以降低“台獨”操作對島內社會政治、文化、經濟、“外交”的破壞作用呢?是不是可以以真正客觀、理性、務實的胸懷和視角來看待大陸崛起和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突破“獨派”束縛呢?是否可以在實現個人自我價值的同時,也為兩岸的百姓謀得更多的利益與福祉呢?當然,民進黨的年輕一代能否有這樣的突破性作為,還取決於他們自己是否是真正懷抱理想的一群,是否真正擁有突破“台獨”束縛的使命激情和為台灣人民謀取福利的理想熱情,是否擁有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和集體的凝聚力、戰鬥力。

  目前,面對島內政黨輪替將成為常態,民進黨中的一些精英人士已經在思考如何在下一個執政期,汲取陳水扁8年執政的經驗與教訓,正視與大陸交往、與大陸建立基本信任關係的問題了。而在民進黨的反思中,透出一些對大陸的抱怨和委屈。筆者認為,如果民進黨不能夠真正深入反思並突破“台獨”束縛,還是以所謂要避免“東亞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要避免“使美國弱化與邊緣化”這類的政治邏輯來反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制度化走向,那麼,這種抱怨和委屈會有意義嗎?大陸對民進黨的信任又將從何而來呢?如果民進黨在上述三方面反省的基礎上,以其實際行動認同並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並以這樣的方向和誠意建構新的政策並引領台灣人民,而不是仍然以強化“台獨意識”來綁架台灣人民對台灣前途的選擇、對大陸只停留在策略操作而不能展現真正的誠意,大陸人民一定會給予民進黨及其領袖們應有的理解和尊重。“台灣的尼克松”不是沒有可能在兩岸融合的歷史中出現的。

  國民黨有能力遏制“台獨”的影響才能深化與大陸的互信

  馬英九執政兩年多來,筆者的觀察和感受是,馬英九要完成對民進黨“台獨”執政的撥亂,更要奠定“中華民國永續發展”之“正路”。因此,筆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國民黨當局向大陸發起了“中華民國”的攻勢。表現在,其一,所謂的雙方“擱置爭議”、“外交休兵”、“僑務休兵”,實際上主要是讓大陸擱置,讓大陸休兵,以止住自己實力下降、籌碼流失的劣勢,維持並鞏固既有的實力。其二,在“休兵”之下,積極而謹慎地徐圖進展,與大陸展開全方位的競爭,並在競爭中彰顯其實力與價值,增加國際認同與支持(以上兩點分析請參見筆者在《中國評論》2009年10月號文章《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本質特點》)。其三,在不碰觸“政治對話”的宣示下,不斷有單方面的政治層面的舉動。國民黨之所以如此,除了理念上始終奉“中華民國”為“正統”外,也是評估“中華民國”的角色尚有可憑恃和操作的空間吧?

  筆者分析,“中華民國”的角色,在“台獨”的攻勢下,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反“台獨”功能,其“中華民國憲法”內容,從法理上駁斥著“台灣地位未定論”、對抗著“台獨主權論述”,從歷史上連接著台灣與大陸的本質關係,揭示著兩岸現狀的歷史根源。因此,國民黨是否評估,“中華民國”因為有絕大多數的島內民意支持與認同、因在當下具有一定的反“台獨”功能、與大陸有歷史淵源而有可商量之處吧?但國民黨忽略了,“中華民國”與大陸在國際上的“代表主權”之爭,與“務實台獨”的操作也許只有一線之隔,稍不注意則會不知不覺地走向“兩個國家”的分裂之路!何況國民黨“本土路線”已經結出過李登輝“兩國論”的“獨”果了,雖然國民黨在連戰任黨主席期間對李登輝“台獨”路線進行了撥亂反正,但不可諱言,這種“兩國”論調至今在國民黨內甚至還較有市場,“兩國”論調不僅是構成島內社會“台獨意識”的基調之一,也是導致兩岸在國際上針鋒相對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其實,堵住“台獨”影響的釜底抽薪的做法,應該是滿足台灣人民長期被壓制、壓抑的“出頭天”願望。目前,這個願望最集中的體現在台灣的對外交往方面。從心理層面上說,如果大陸對自己有信心,對國民黨堅定反“台獨”有信心,對大陸在國際體系中維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一中”框架的影響力有信心,那麼,為什麼不能給執政的國民黨更多機會,在台灣最擅長的、領先大陸的領域,讓國民黨首先在已經加入的國際組織中,去發揮它的作用、去表現它的正面形象、去展示它的價值,滿足它的尊嚴需求,以累積兩岸彼此更多的互信,培養更明確更深厚的兩岸都是“自己人”、“一家人”的感覺呢?國民黨在台灣的對外交往上就對大陸發出了質疑或呼籲:“你說的,跟你做的要相符,否則會引起台灣人民的疑慮”。筆者認為,大陸從來不乏自信與寬廣的胸襟和氣度,但問題是,在“台獨”情緒仍未宣洩乾淨,“中華民國”的攻勢又撲面而來的情勢下,國民黨要讓大陸放心,必須要讓大陸對他有信任、有信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