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錦濤訪美與奧巴馬會晤,改變中美關係既有戰略定位的可能性不大,中美關係仍將在“積極合作全面”的框架內發展。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評論員 余永勝)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月7日宣布,胡錦濤主席將於1月18日至21日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中方首次明確公布胡主席的訪美日程。而在舉世矚目的“胡奧會”即將登場前夕,美國白宮發言人1月5日在華盛頓表示,人民幣匯率、全球經濟、人權以及朝鮮這四大議題,將會是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的主要議題。當然,這只是反映了美方的期待,實際的會晤議題應由雙方共同商定。就中方而言,早在12月23日首次發布胡錦濤主席訪美的消息時,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就明確表示 “中方期待通過訪問推動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
透過雙方發言人的話不難看出,雙方對發展中美關係的戰略期待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個差異就是,美國更希望和中國談“實”的問題,比如人民幣匯率、貿易失衡、防核擴散等等,而中國更希望在“虛”的問題——推動雙邊關係的戰略定位“向前發展”——上有所突破。美方的用意在於,以此讓中國履行更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特別是在經濟和貿易方面給美國帶來更多的好處,而中方則對中美關係的現有定位不滿意,希望提升雙邊關係的等級。
從美方來看,近幾任美國總統上台後,中美關係都被賦予了新的戰略定位,且差異很大。克林頓時期,中美在1997年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明確雙方是“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小布什一上台就顛覆了這個定位,代之以“戰略競爭關係”。後來由於美國需要借重中國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小布什第二任期又改為“建設性合作關係”,執政後期又引入了“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在這幾個定位中,以克林頓時期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對中美關係的發展最為積極有利。但這個定位被美國保守派批評得很厲害,加上當時中美關係確實也沒達到那個地步,克氏執政後期已很少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