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在吃50年前老本
目前,我國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很多興修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資本投入不多,但農民人力投入較大,集中興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對淮河、海河、黃河等一些大江大河的治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那個時期存下的‘老本’,讓我們吃了幾十年,為中國農業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北京大學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說。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水利工作開始變得複雜。此時,對於農村裡的小型水利設施,農民已失去興修的積極性,組織農民“挖溝挖河”也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和“增產不增收”的農業困境,使農民在水利建設上得過且過,積極性不高。另外,水利資金使用的隨意性,也加大了農民對水利建設的不信任感。近年來,雖然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但是病險水庫的加固除險工作一直乏力。彭真懷指出,“蛋糕就這麼大,大項目需要錢,自然擠占了中小水庫的發展空間,也正緣於此,每逢洪水我們就說要對病險水庫加固除險,但是每次都說沒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