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現代海軍之父劉華清 精忠報國戎馬一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5 00:38:07  


 
  “我們兄弟6個,一個姐,一個妹,大哥二哥是農民,現在只有一個弟弟還健在。今年4月份,我弟媳從湖北來北京看我,他們年紀大了,我也年紀大了,每年看我一次,我回去很少。我弟弟,是一個典型的農民,一輩子種田,老老實實種菜,養兒育女,老觀念,什麼也不想,什麼娛樂也不會,連撲克牌、玩麻將都不會,很老實忠厚。”當記者進而問地方政府是否曾幫他的弟弟安排過工作或給予過什麼照顧時,劉華清連連擺手當地政府也沒安排,也不應安排什麼工作,當然也不應給什麼特殊照顧。

  在離開家鄉70多個春秋裡,屈指算來,他只回了4次家鄉,而且由於工作的緣由,每一次又是那樣的短暫。然而,這位從大別山走出來的將軍對家鄉有著深深的感念,因為那是一方生命的熱土,因為那裡是養育他成長的山川。看到家鄉還較為困難,發展較為遲緩,老將軍心底裡有說不出的酸楚。呂王鎮中學校長曾請首長題寫校名,劉華清很高興:“呂王是個老蘇區,反動派殺了好多人,內部肅反也殺了不少的人,把老百姓都殺怕了。解放後,怕讀書,怕參加工作,所以這裡很落後,跟外地差距很大。治窮,必先治愚;扶貧,必先扶科技。”關於校名的表述,開始還討論了一番,鎮長說寫“大悟縣呂王鎮呂王中學”,縣人大主任說:“就寫‘呂王中學’,這樣管得長遠一些。”劉華清贊同後者的意見,興致勃勃地揮筆寫下了“禹王中學”四個大字。呂王鎮由呂王城得名,呂王城解放前叫禹王城。把“呂”寫成“禹”,足見將軍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地一名均記憶猶新。其書,本來遒勁豪邁,饒有氣勢,但他卻謙虛地說:“寫得不好,你們看不中的,到北京我再好好寫一幅。”回到北京後,劉華清還真的另寫了三幅校名。在書寫時,認為繁體“學”字不好寫,還特地翻了字典。

  家鄉要修馬路、建水站、修水庫,投資不夠,每每找他,他從不認為是給自己添麻煩,總是非常支持,樂於相助,為家鄉、為老區的建設出謀劃策。爾後,看到家鄉在改革開放中的新變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劉華清打心眼兒裡高興。大悟縣國防教育中心需要一架退役飛機和一輛退役坦克,他在任時簽字“請總參裝備部在淘汰的裝備中解決”。當一輛退役坦克在解放軍的護送下開進大悟山時,群眾奔走相告:解放軍送坦克來了!前幾年,修京珠高速公路,地方為考慮經濟發展,很企望高速路過大悟,以帶動老區經濟發展。這想法,劉華清認為十分得理,也符合國家有關扶助老區發展的政策,於是立馬向國家交通部反映此情況。很快,通過了新規劃的方案。2002年春,大悟縣縣委書記來京看望劉老時,很感激家鄉山旮旯裡走出來的老革命為家鄉、為老區的發展出了力。呷了幾口家鄉人送來的茶,輕輕咳嗽了兩聲,他說:“我沒有忘記家鄉,家鄉人也沒忘記我,家鄉這些年來看我的可多了。”劉華清每逢在報刊、電視上看到家鄉的新變化、新發展與新成就,興奮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今天,關注家鄉發展的他經常收到家鄉人的來信,接待家鄉人的來訪。

  戎馬一生,縱橫馳騁的劉華清,不僅如此,他對生活、戰鬥過的每一個地方同樣充滿了眷戀,他視自己戰鬥過、工作過、生活過的革命老區為自己的“第二故鄉”。這些年,劉華清在視察各地時,都不忘到革命老區走一走、看一看。他忘不了在那些艱苦的歲月,是革命老區人民用滿腔的心血,支援了革命戰爭,養育了人民軍隊。

  珍惜今日,回憶昨天,似水年華凝巨著

  電視連續劇《中原突圍》,首次通過電視藝術手段,以全方位、全景式的構圖,從整體戰略高度,形象地展示了中原突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2001年3月24日,電視劇開拍前,劉華清在家中聽取了該片出品人、總制片人、湖北經濟電視台台長趙征對籌備情況的匯報後,說:“這段歷史很重要,從來沒有全面表現過,拍成拍好意義重大。要從政治上、戰略上突出中原突圍的重要歷史作用。”他還欣然出任該片的總顧問,為該片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在討論創作計劃、組織劇本創作和拍攝製作的全過程中,他一直給予了關心與支持,希望劇組同志反覆查對史料、確保該片在重大史實上準確無誤。2001年5月,《中原突圍》在歷史發生地湖北大悟縣宣化店鎮開機拍攝。2002年“八一”前夕,《中原突圍》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黃金時間首播。劉華清認為該片戰爭場面壯觀宏大,氣勢磅礴,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體現了用先進的文化鼓舞人的主導思想。那時期,劉老每晚8:00時整便準時守在電視機前,他對劇中李先念的扮演者徐平的表演很讚賞,連說:“演得好,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中原突圍的發生地在湖北,劇中人物李先念、鄭位三、王樹聲、張體學等均為大別山人,與自己是同鄉,宣化、黃陂等地點就是自己的家鄉所在地。因此,劉華清在看《中原突圍》時,感覺十分親切。

  劉華清退下來後,做過兩次大手術,身體雖不如以前,但也恢復了正常。或許是幾十年來形成的習慣,離崗的老人學習和工作時間似乎依然不減昨天。他每天總是設法抽出一些時間來,看文件、看報、讀書,有時到辦公室坐坐,了解情況,與工作人員聯絡感情。當然,散步、打橋牌、玩麻將、下象棋、聽京劇、看電視劇與錄像帶這些興趣愛好,他還是保持著,還偶爾下下廚房露一手炊事哩。

  從1998年下半年起,劉華清在為《中共黨史人物傳》撰寫小傳的同時,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這部回憶錄時間跨度長達70餘年,縱橫捭闔的內容交織出黨、國家和人民軍隊建設發展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其重要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回憶錄寫了4年,講了寫,寫了講,寫了改,改了又補充,總算有了個初稿。許多東西要回憶、走訪、調查與整理,要花不少精力。要麼不寫,寫就要對個人的歷史負責,對黨和軍隊負責。”要把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和親身經歷過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總結梳理,

  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好在在身邊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拿出了初稿,可說了卻了一樁心願。

  採訪中,劉老說:“人到老年,格外注重感情,格外懷念過去那些充滿深情和友誼的事,對老戰友、老部下的思念之情越來越重。”凡是老同志逝世,只要發來訃告,他都發唁電、送花圈。在京內的,能參加遺體送別的,他一般設法去。“這是一種友誼、情感的表達。人老了,向往的是平穩、自由、安靜的生活。平民出身的人,無論官多大,職位多高,到頭來他還是個平民,是個布衣之人。”專訪結束前,工作人員遞上一張某中央領導的訃告。當時,因在全神貫注接受採訪,他沒有顧及,不知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後又見自己的戰友離開了人世,自己是何種感情。

  道別前,劉老很客氣地堅持並站著同筆者合影留念。筆者建議他拿本書翻閱攝張生活照時,他很配合地從身後的書櫃裡隨手取出一部人物志,笑了笑:“我知道,你們是叫我裝樣子,擺姿勢。”相機定格的那一刹那,我們宛若閱讀到一位平民式的將軍…… (來源:網易 本文摘自《黨史博覽》2004年第7期,作者:餘瑋,原題:《布衣將軍劉華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