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好的戰鬥機卻是80年代和9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F15J式,他們即使面對中國已經有的殲-10和殲-11也處於劣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日本現在還沒有一個成型的計劃,更沒有簽訂合同。在一次航展上,航空自衛隊立了一塊牌子,寫著“日本的下一代戰鬥機”,牌子後面只有三個輪子,以此來諷刺政府。
中國有的東西,日本難道造不出來嗎?其實,雖然日本也搞過名為“心神”的實驗項目,但完全自主開發出第四代戰鬥機絕不是簡單的工作。在中國殲-20首飛的18分鐘背後,隱藏著的是無數人力、時間和金錢。隱藏在秦嶺深處的一百多個巨大的風洞被用於測試殲-20的外形;位於上海郊區的世界第一巨型水壓機製造了殲-20的部件;世界上最快的“天河一號”計算機可以幫助設計師發現自己的任何錯誤;人數不知道超出日本同行多少倍的航空工程師在大學裡等待著國立研究所的挑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香港《南華早報》在1月15日的一篇報道,殲-20發動機所使用的合金材料早已被一位叫師昌緒的科學家開發出來,中國人為了測試其性能竟花了30年的時間。
從這些細節上可以看出,日本幾十年來引以為豪的工業和科研能力正在被中國快速趕超,至少在涉及航空的重工業領域已經落後了很遠,早已不是“中國有的我們也能有”的局面了。至於要從頭補上整個體系,恐怕對於現在的政府來說是不現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