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5日電/2010年下半年以來的全球貨幣較量並未謝幕,反而愈演愈烈。匯率壓力、物價上漲壓力、資產泡沫壓力讓新興經濟體的宏觀調控左右為難,多個國家抗不住通脹壓力紛紛加息,但代價是進一步推升本國貨幣,犧牲經濟增速,全球陷入滯脹的風險加大。在部分發達國家持續推進寬鬆的貨幣政策、轉嫁危機與新興市場逐步退出經濟刺激政策、防範通脹之間的貨幣戰爭第一階段,新興市場告敗。
經濟滯脹風險加大
《中國證券報》報道,儘管暴風驟雨的金融海嘯漸行漸遠,但次生金融災害不斷,國際金融亂象紛呈: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國際熱錢亂竄、大宗商品與貴金屬價格持續上漲、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齊現、貨幣戰爭硝煙彌漫……
在這些亂象中,新興市場國家成為最大的輸家,幾乎所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著本幣升值壓力大,國內購買力卻越來越弱的現象。以“金磚四國”為例,2010年巴西經濟增速接近8%,但通脹水平上升了5.9%;俄羅斯和印度的通脹率均超過8%;中國也面臨很大的通脹壓力。
對於食品開支占家庭預算50%以上的很多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食品價格上漲給民眾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印度的洋葱價格飈升,比去年翻了一番;東南亞的棕櫚油價格上漲,使得民眾不得不減少食用油的消費。2010年,至少六個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率在6%以上。高物價吞噬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也給調控政策帶來了空前壓力。
為應對本幣升值與通貨膨脹並發的困擾,主要新興經濟體逐步收緊貨幣政策,以“量化緊縮”對抗“量化寬鬆”。比如,2010年以來,印度央行六次加息,巴西央行利率已經升值11.5%;中國央行兩次加息、七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此外,各國央行為阻擊貨幣升值而屢屢干預外匯市場,對資本流動實施特別措施的“絕地反擊戰”也一再打響。
目前,全球經濟似乎進入了一個“雙速”時代,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新興經濟體將引領全球經濟發展,而發達國家的“滯”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脹”成為各自的主要矛盾。這種不平衡打亂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的節奏。新興市場國家為避免通脹失控,必須收緊調控政策,但這又可能加劇投機資金流入和本幣升值,加劇另一種風險。而連續的緊縮政策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叠加效應,很可能刺破新興國家已經累積起來的資產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