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香港國際角色變了 未來走向何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8 00:44:02  


“人文香港”系列講座,昨天在香港教育學院進行今年首次演講。(中評社記者攝)
  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記者 劉曉丹)作為中西交流的橋梁,“東方之珠”曾經擁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與開放,香港所扮演的中轉功能弱化,從前的優勢正在悄然消退。香港未來將走向何方?學者丁偉認為,香港對內地依賴增加意味著其“中國性”正在增強,但“中國性”與“國際性”並非此消彼長,香港應該繼續發展自己的國際優勢,才不必整天懼怕被上海或者其他內地城市超越或者取代。另一位本地學者沈旭暉指出,香港可以善用“一國兩制”的模糊性,去做一些中國內地不方便做,而又有利於國家的事情。

  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聯同通識教育事務處舉辦的“人文香港”系列講座,昨天首次開講。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丁偉和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沈旭暉博士,圍繞“香港百年的國際角色:有無之間”這一主題,與香港教育學院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清田博士對談。

  丁偉指出,回歸以來,香港對內地的依靠越來越強,作為中國內地“門戶”的作用也在逐步消退。回顧1998年,香港的外來投資者,半數以上來自美日歐,只有少數來自內地;而今角色互換,半數以上的外來投資者來自內地。經濟領域之外,其實香港在各個方面的“中國性”都在不斷增強。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國際性”是否在減弱呢?丁偉認為,“中國性”與“國際性”並非此消彼長,完全可以雙頭並進。香港應該繼續尋找並發展其國際優勢,只有這樣,才不必整天懼怕被上海或者其他內地城市超越或者取代。

  他說,香港面臨兩大問題:第一是香港在中國怎樣定位?第二是香港在世界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可惜的是,回歸以來,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精英並沒有好好思考這些問題。香港政府雖然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檢測認證、醫療服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環保產業、教育服務),然而尚未能有效地落實推進,以至於香港仍然缺乏長遠規劃,沒有對未來的清楚願景,感到前途茫茫。

  沈旭暉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香港的角色轉變。他指出,《基本法》賦予香港一定的涉外權限,其中第151條指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

  他說,上述涉外權限,為香港在涉外關係上留有不少“灰色地帶”,發展港台關係或展開保釣行動等,都可以利用其中的模糊性質有所作為。再比如在中外關係上,香港也可以作為不錯的“中介”發揮作用。另外,香港的警隊和海關一直可以獨立與國際交往,這使得香港在國際反恐和打擊洗黑錢方面,得以扮演重要角色。9.11後,美國成立貨櫃安全計劃,參與單位不是國家而是港口,香港同意加入,成為中國境內唯一開放予美國檢查的貨櫃碼頭。以上種種事例都證明,香港對於中國內地和世界都在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沈旭暉認為,香港可以善用“一國兩制”的模糊性,尋找空間去做一些中國內地不方便做,而又有利於國家的事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