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坑舞火龍 |
斷層缺地欠生計 傳統傳承談何易
舞火龍是香港獨特風俗,其中銅鑼灣大坑火龍有130年歷史,相傳於1880年本屬客家村落的大坑發生瘟疫,村民用草紮成一條龍,在龍身上插滿香支,在農曆8月14至16日3個晚上舞動火龍繞村遊行以消災滅瘟,自此村民每年均舞火龍以祝願平安,至於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也有100年歷史。不過,現時舞火龍卻面臨人才荒,因火龍插上長香後重達數十斤,需要近百名村民合力才能撐起,惟參與男丁卻愈來愈少,情況令人憂慮。
打工難請假 舞獅缺人
舞龍、舞獅有喜慶之意,每逢開業、新年等場合定必看到有關表演,雖然如此,業內傳承也面臨困難。姜偉忠金龍醒獅團總監姜偉忠表示,雖然農曆年期間生意“做到無停手”,惟實際上全職的只有8人,其他抱有熱情的年輕人,為維持生計各有其他工作,當大時大節需要大量舞獅人手,他們往往需要請假出席,惟打工仔請假不易,故有時候召集人手也面臨困難,為照顧“手足”,他也兼營一間餐廳,招聘部分學員。
“專才”少 打小人式微
驚蟄是打小人的日子,每逢這天晚上,路邊就會出現一班“專業人士”拿著鞋子在路邊拍打紙製人形公仔,口中念念有詞的咒罵小人,這正是打小人的傳統儀式。但現時只有灣仔鵝頸橋下仍能出現打小人專才聚集的熱鬧場面,其他地方的打小人行業已漸式微,原因是打小人時需生火燃點冥鏹,故不能隨處進行,在港難以覓地經營,而且每年除驚蟄外,其他時間生意不多,也吸引不到新人入行。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學者何耀生認為,認識香港傳統風俗及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了解社會的演變,如盂蘭節的布施,就讓現代人認識到中國人的傳統信仰。他指出,現時各國政府已陸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工作,他認為香港也可以考慮教育下一代認識這些文化瑰寶,把傳統文化特色融入非正規的學習,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