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內地人來港搶購奶粉,令香港近月出現“奶粉荒”,多種奶粉的售價都被炒高。 |
中評社香港2月23日電/英國《金融時報》2月22日載文《從中國奶粉二度恐慌談起》,摘要如下:
中國大陸再次出現奶粉荒,大批內地人士到港、澳地區採購奶粉,以至某些品種出現斷購現象。
這是中國內地奶業的第二次恥辱,也是內地市場運作成本的真實體現。此疾不除,未來市場動作成本將越來越高,總有一天,我們得回到以貨易貨時代。
牛奶行業已經被三聚氰胺大傷元氣,現在再次被皮革奶重擊。我們首先看到行業普遍缺乏最起碼的倫理,在人命關天的嬰兒奶居然敢摻雜三聚氰胺,三聚氰胺之後則是有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的皮革奶。某些企業的底線已經到達只要今天吃不死就與我無幹的地步,如此大規模的失信是史上罕見的。
政府難辭其咎。
首先是處置太慢,其次是處置不力,就牛奶行業而言,在三聚氰胺奶泛濫成災、結石寶寶現象無可遮掩後才下決心整治,但在整治的過程中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左右開弓,既懲罰了造假者,也以其他罪名懲罰了受害者家長。
在懲罰的過程中政府沒有追究到底,利益根基依然完好。從美國論文中活學活用三聚氰胺的化學家們沒有受到懲處;生產三聚氰胺的整個生產鏈條沒有追究到底;涉嫌摻雜三聚氰胺的大企業被輕輕放過,一些高管甚至還獲得了期權的獎勵;瀆職的檢驗部門官員浮出水面又被放到冰山之下。媒體對於三聚氰胺的報道在各種原因下被迫無疾而終。
由於造假成本過低而收益太高,政府的處置給造假者劃出了成本底線,反而使造假者有了明確的收益預算。因此並不奇怪,造假愈演愈烈,幾分錢成本的假雞蛋、十塊錢成本不到的假燕窩、幾十塊錢成本的高檔葡萄酒四處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