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民間經濟專家陳雲早在2004年在台灣出版的《超越台灣--粵台經濟比較》中預言:到2008年廣東的GDP會超過台灣,這個預言在2007年已然成真。最近陳雲再度出版《2020,廣東全面超越台灣》一書,提出廣東的目標是:到2020年,廣東的人均收入、人均財富以及社會幸福感要趕上或超過台灣。
陳雲的這項預言,或可做為廣東人的自我期許。本期《新新聞》摘要刊出《2020,廣東全面超越台灣》,希望以此惕厲台灣。
目前粵台兩地的人均收入是多少呢?筆者有一組“官方”的資料:在二○○九年,廣東省的城鎮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二一五七四元(人民幣,下同);農村居民,也不分男女老少,人均純收入是六九○六元。
同年,台灣的非農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約合六萬元人民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所得約合四萬三千元人民幣。如果我們(編按:指廣東)能從現在開始,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用十年的時間讓廣東的人均收入翻兩番(編按:翻兩番即為四倍),就有可能趕上或超過屆時的台灣。
在二○○○年,廣東的GDP是九六六二億元,二○○五年是兩兆一七○一億元;到二○一○年,估計超過四兆三千億元,十年就翻了兩番。今後十年,廣東的GDP還能不能再翻兩番呢?筆者認為完全有可能,因為今天的廣東還處在一個模索與改革的階段,它還沒有正式“發育”呢。
民間消費遠遜台灣 家庭消費別壓太低
雖然GDP不等於人均收入,但GDP是以增加收入的前提。按西方最流行的觀點,GDP家庭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在公有制為主的體系下,如果我們的人民政府再節省一點,房價再壓低一點,多進口一點便宜的生活消費品,我們的家庭消費不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增長了嗎?
在台灣,二○○九年的“民間消費”(相當於我們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當年GDP的六○%,“投資”(相當於我們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二一%,政府購買占一二%。然而,二○○九年的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占GDP的三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三四%。
我們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搞錯了?把家庭消費壓得那麼低,有悖於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在另一方面,把投資比例定得那麼高,而且年年透支,搞得我們連新衣服都不敢多買一件。這不符合“長遠利益”或“根本利益”,因為我們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以中國人為本,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是一條不能被僭越的紅線。
假定:到二○二○年,廣東的家庭消費(再假定家庭收入全部用於家庭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上升至六○%(祇是今天台灣的水準),同時估計廣東的GDP成功地翻了兩番,增加到十八億元;這樣,廣東的家庭消費總額就可以達到十兆八千億元,分配到每一個人應該有十萬八千元,就算可支配收入占其中的八○%也有八萬六千四百元,若按六比一的匯率折算,約合一萬四千四百美元,還算可以。
在台灣,二○○九年的人均可支配所得是二十六萬五七五○元新台幣,樂觀估計從現在到二○二○年每年增長五%,到二○二○年其人均可支配所大約在一萬四千四百美元左右。
未來十年,廣東的投資在GDP中的比重肯定要壓低,如果按以前的做法,肯定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後勁。但是,如果我們能及時調整投資方向,把有限的投資優先投向那些能產生先進生產力的部分,廣東經濟仍然能夠保持高速增長。(來源:新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