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與東部爭奪農民工 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展順利,我國有不少東部密集性企業在西部地區安家落戶,隨之而來的是對農民工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復甦同樣加大了用工的需求,順著農民工需求的不斷加大,兩地的“搶人”動作越來越大。
經濟學博士馬光遠的文章中寫道,東西部爭奪農民工,這在近現代中國經濟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很多人對此的重大里程碑意義並未給予高度關注。
“低工資”致使農民工
放棄東部轉戰中西部“淘金”
國家統計局發布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14533萬人,增長3.5%,在流動格局上,出現農民工開始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特點。
統計局表示,農民工的外出流動格局發生了變化,中西部地區受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拉動政策措施的影響,對農民工就業的吸納能力增強,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增加,而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減少,農民工開始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此外,調查還顯示一個特點是,跨省外出的農民工比重下降,而在省內務工的外出農民工數量增加較多,中西部地區農民工就近轉移加快。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在沿海地區近年來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勞動需求結構變化與供給相對不足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長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剛性上漲導致的必然結果,還跟內地不少省市經濟快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薪資待遇提高,使農民工紛紛“回流”返鄉有關。因此,隨著產業調整轉移進程的加快、區域之間比較優勢的弱化,部分地區勞動力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將在一段時期內持續存在。
據了解,甘肅省勞務輸出大縣參加招工的企業月平均工資都在2500元到3000元之間,比往年大幅度增長,不比東部一些地區給農民工開出的工資低。儘管如此,這些企業還是受到了冷遇。
“勞動力價格扭曲”
遮蔽“用工荒”
“用工荒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表現出來。” 國家發改委長三角綜合規劃組成員、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建軍說,“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但一個長期存在的因素是,勞動力市場價格的扭曲使用工荒的問題被遮蔽了。”
所謂勞動力價格扭曲,是指價格高低沒有充分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狀況。陳建軍認為,此前農民工和用工企業間的博弈能力懸殊,農民工工資被人為壓得很低,從而造成了一種人口紅利依舊充足的表象。
近幾年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工資,相對內地的差距逐年在縮小,優勢已經不大,然而生活成本又比內地城市高得多,故不少農民工棄大城市而奔向中西部省會城市。
就業研究專家、中國決策科學院人才研究所所長路軍提出,隨著大城市生活成本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沿海農民工開始轉往內地二線城市,服務性人員,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農民工,殊為緊缺。
寧波杉杉時尚服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物業及工廠管理部部長王澄海表示:“今年沿海地區勞動力短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勞動力輸出地不願意讓年輕力壯的農民工外出打工;二是目前打工的大部分是第二代農民工,他們打工的目的主要是體驗發達地區的生活,想法多、不穩定,所以這批工人的流動性大。”
“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就業偏好不同,他們更傾向於勞動強度不大、工作環境相對舒適的工作。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長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剛性上漲的情況下,對比留在家鄉的同鄉人的生活,重新外出的農民工紛紛要求老板漲工資也屬正常。
寧波紡織服裝協會秘書長助理周海燕談道:“如果離家近,工資相差不大,他們寧願選擇在家鄉打工或創業。”
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
勞動力不再無限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說:“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加速提升,農村勞動力加快向工業轉移,長期受壓抑的勞動力收入不可持續。種種跡象表明,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已經結束。”
目前,國內許多經濟學家發表過類似觀點。所謂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是指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枯竭。這一理論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劉易斯在人口流動模型中提出。
“無限勞動力供給終結後,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進入存量勞動力競爭時代。在剩餘勞動力消化殆盡,勞動力增量受限的情況下,各產業必然要在既定勞動力中展開競爭,勞動力因各產業間的生產力變化而進行再分配或許將成為常態,由此帶來的‘摩擦性失業’也將不可避免。”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從傳統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都要經歷“劉易斯拐點”,走從勞力密集向技術密集轉移,從人口紅利向技術紅利轉移,從城鄉二元轉向城鄉一體的三大轉變之路。
然而,地域間、城鄉間、貧富群體間經濟水平差別較大的我國,轉型過程中的困難可想而知。因此,對於“劉易斯拐點”到來的說法,更應當以審慎的態度去認識和面對。
新生代農民的“新願” 產業升級緩解“用工荒”
應對之策
據了解,儘管同處珠三角和長三角,在“用工荒”這個大環境下,各企業也呈現出不同態勢,越是規模小、用工人數少的企業“用工荒”的問題越嚴重,除了受到自身經營規模的限制以外,關鍵是企業在員工的基本福利上不能提供有力保障,而員工的技能培訓和職位晉升機會等也幾乎被忽略。
上海寶山區外地勞動力管理所於去年9月針對1200多名進城農民工進行過調查。調查顯示,75.9%的來滬求職人員在35歲以下;在所有被訪者中,79.8%的人關注崗位發展前景;有57.0%的人要求企業提供培訓,36.3%的人要求政府提供培訓。
新生代農民工的“另類”需求
一些“80後”農民工,不僅在職位選擇上更加“挑剔”,很多雇主表示,這一代農民工“即使是被招聘回去,也很難留住。”
翰威特咨詢公司人力資本情報中心副總裁張宏說道,目前農民工年齡結構中,“80後”所占比例大概是53%,對這群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對工作的訴求已不僅限於賺錢,他們會考慮到福利,會考慮工作之餘的文化娛樂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開始關注自己的職業生涯,渴望被肯定,被認可。
不僅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80後”開始背負養家糊口的重任。除了要面對巨大的現實競爭壓力,住房、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都是他們在擇業時考慮的重要因素。所以單純靠加薪的手段以不足以吸引年輕工人的目光。
科銳國際人力資源公司合夥人王天鵬表示:“對於企業來說,加薪只能暫時讓員工感到滿意,雖然快速但不解決根本問題。雖然具有競爭力的薪資是吸引、留住人才的第一法寶,但這也意味著一筆巨大的成本。除了加薪這一激勵政策外,企業通過培訓、彈性工作、崗位流動、補充醫療、住房等多種激勵方式,多管齊下,增加員工的忠誠度,更有利於實現企業人才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