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北非動盪油價持續飆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4 08:26:32  


圖為3月1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達爾馬市一所加油站拍攝的油價指示牌。
  中評社台北3月4日電/2011年1月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成功,激發北非與中東具相似社會問題國家的不滿群眾,展開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動。由於該地區是國際原油生產重鎮,在擔心全球供給可能中斷的威脅下,價格應聲上漲,其中西德州中級原油(WTI)價格從2011年1月3日的91.55美元/桶,快速上漲11.7%至3月2日的102.23美元/桶。儘管目前油價尚不及2008年的歷史高點146.08美元/桶,但這次北非中東的動盪之所以令人擔憂,主因是該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仍未排除,若動盪從利比亞蔓延,油價恐持續飆漲。值此全球經濟尚未全面復甦之際,北非與中東動盪的相關議題,殊值高度關注。 

  台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目前雖然利比亞已經因為國內激烈的衝突導致原油生產下滑,但全球原油市場問題的嚴重性仍遠不如19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首先,回顧前兩次石油危機,第一次是因為1973年10月爆發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致油價從1973年7月的3.56美元/桶上漲290%至1976年9月的13.9美元/桶。第二次則是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造成原油日產量銳減,油價從1979年4月的15.85美元/桶快速上漲150%至1980年4月的39.5美元/桶。相較之下,今年1月起至3月2日油價的漲幅僅約11%,油價短時間的漲幅仍難與兩次石油危機相提並論。 

  其次,前兩次石油危機所影響的供給規模遠較目前為大。雖然第一次危機並沒有造成原油供給產生實質的減少,但當時因為石油禁運所威脅的原油供給是全面性的,占當時全球原油供給量達51%,其造成的恐慌程度難以言喻。第二次危機則是影響伊朗與伊拉克兩大原油生產國的原油供給,造成OPEC原油生產從1979年的30百萬桶/日下滑至1980年的26百萬桶/日,供給量下滑的幅度約為當時全球原油供給的6%。相對來看,目前的大規模示威浪潮雖已從突尼西亞蔓延至埃及、葉門、巴林、利比亞和約旦,並造成突尼西亞以及埃及政權的垮台,但除利比亞因為國內陷入內戰造成當地部分原油供給中斷外,其他國家的動盪並沒有影響到原油供給。而利比亞的原油生產量僅1.65百萬桶/日,約占全球原油供給2%,遠不及前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威脅。 

  此外,當前OPEC原油備用產能相當充裕,約4.72百萬桶/日,且單沙特阿拉伯就有約3.65百萬桶/日,遠高於2000~2010年平均約2.79百萬桶/日。而沙國石油部長納伊米又表示,若利比亞動盪致原油生產下滑,沙國將填補其中的供油缺口。由此可知,儘管目前北非與中東的問題引起市場擔心,但由於當前全球供給仍然充裕,原油供給問題並沒有走到恐慌的地步。 

  關於北非與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原油市場未來可能影響,可從蔓延程度及影響深度兩個層面探討。首先就蔓延程度言,由於美國已經介入護油,短期內危機止於利比亞的機率最大。而如前所述,鑑於全球原油備用產能仍高,且利比亞的原油生產重要性仍不算大下,地緣政治不安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將不致失控。然而,長期間全球仍不能忽視該危機向外蔓延的可能。事實上,沙特阿拉伯、伊朗及阿爾及利亞等三大產油國也面臨相當類似的社會問題。除沙國長期由王室集權外,伊朗及阿爾及利亞領導人在位的期間也分別長達22年及12年。此外,這三個國家失業率分別為10.5%、14.6%及10.0%,均高於埃及的9.2%。而這三個國家的原油生產量分別為9.76百萬桶/日、4.63百萬桶/日及2.13百萬桶/日,合計遠高於利比亞,更何況沙國握有目前全球原油大部分的備用產能。因此若革命浪潮蔓延到這三個國家並引發動盪,其造成的原油供給減少將不是目前充裕的備用產能所能解決,屆時全球原油勢必會發生供給不足的問題,其影響將非同小可。 

  再就影響深度言,前兩次石油危機之所以引起全球經濟嚴重衰退,供給中斷引發油價在短期間飆漲是重要關鍵。因此,即便革命蔓延至北非中東重要的產油國致當地政權更替,只要政權能相對和平轉移,且未影響原油生產設施,則原油供給將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這種情境下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將相對較小。但若包含沙國、伊朗及阿爾及利亞等重大產油國發生類如利比亞爆發大規模的內戰衝突,並影響產油設施,其對國際油價將造成持續性且災難性的衝擊,勢必會波及到目前全球經濟的復甦火苗。


    相關專題: 阿拉伯世界風雲突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