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後期,印度宣告獨立。英國殖民統治者黯然離開印度之時,卻為印度留下了兩筆實用的無形遺產——聯邦議會制民主政體和英語教育的普及。這兩件天賜的禮物,是印度起飛的雙翼,成為印度融入國際社會的“無障礙通道”。獨立後的印度,從英國移植憲政民主制度嫁接於本土文化傳統,制憲會議在1949年通過的印度共和國憲法,沿用至今,從而建立起新興國家中的最完善的憲政民主制度。印度議會制民主把各種社會力量納入了合法的政治鬥爭軌道,避免了大規模暴力革命的發生。那個晴朗的秋日,我們前往聖雄甘地墓地,祭奠這位現代印度的創始人。一撥又一撥身穿漂亮校服的中小學生,排著隊從他墓前晝夜不熄的火炬前經過。在他們明亮的眼睛裡,我看到從甘地到尼赫魯以畢生精力播下的民主自由理念。在新德里市中心廣場為紀念印度獨立而建的那座氣度軒昂的棕紅色印度門前,我分明聽見了廣場上匯聚著印度各邦各族、各種宗教派別、各個政黨和地方勢力不同的聲音,表達並協商社會各個集團不同的利益訴求。
由現代民主制度派生的新聞自由,是印度一道靚麗的風景。印度的官方媒體與民間傳媒之發達,居於亞洲諸國之首,全國每天有6000種報紙,以100種以上的民族語言發行,對政府進行監督,被譽為“社會的良心”,可見印度輿論和言論的開放程度,近年來,各方政治力量越發趨於多元化,民眾參與普選的熱情高漲。印度在歷史上形成多民族共存的社會,各民族通用的官方語言就有20多種。印度人每天生活在自己的民族語言中自說自話,所有的媒體和出版業都在忙於翻譯和轉述。但英語仍是當今印度最主要的官方通用語言,我們在新德里文學院與印度作家會見,來自南北方各民族的與會作家,雖然都用本民族語言寫作並出版文學作品,但都能流利地用英語對外交流。
若以佛教釋義,現代印度社會進步的因果關係依稀可辨。
令人難以相信,在印度這樣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民族複雜、經濟曾相對滯重的國家,進入21世紀後,竟已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莫非,這正是印度疾速追趕世界的“秘密武器”麼?
我去印度,亦為尋訪它多元豐富的文化。印度被譽為“語言博物館”、“宗教博物館”、“人種博物館”……那是一個擁有無數節日的國度,終年彌漫著一種自由自在、自得其樂、平和安寧的氣氛。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女人們身上飄逸的紗麗,色彩同樣熱烈絢麗。森林般濃鬱的熱帶綠樹闊葉肥碩、路邊火紅的三角梅、淺藍的紫荊花、嫩黃色的雞蛋花開得爛漫;繁華的城區,街邊可見隨意搭建的貧民帳篷,清晨飄起生火做飯的炊煙,自有窮人安貧樂道的活法。郊外的農田規整、村落祥和,牛在街上旁若無人地信步閑逛、猴群在房前屋頂機靈地躍過。寬闊浩淼的恒河邊,人們浸泡在渾濁的河水中虔誠洗濯;寺院前聚集著人數蔚為壯觀的信眾,棕黑色的眼睛裡流出誠實的微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赤足踏上泰戈爾故居的木制長廊,悠然重溫詩人充滿哲理的警句;電視裡播放著優美妖嬈的印度舞蹈,耳邊隨時飄來熟悉的印度歌曲,只一聲旋律飛起,便可知那是印度之音——憂傷而快樂,沉鬱而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