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道路交通設施仍然相對落後,卡車轎車三輪車馬車自行車,各種機動非機動車在公路上歡聚一堂。去泰姬陵漫長的5小時車程中,我們乘坐的面包車,多次與近在咫尺的車輛擦邊而過,如同雜技表演險象環生。奇怪的是公路儘管擁擠不堪車行緩慢,卻是各行其道從不堵死。一路上竟然沒有見到一次刮蹭打鬧和交通事故,如此亂中有序的交通狀況,可謂印度奇觀,也是“印度模式”的形象注釋。在全球有統計數字的62個國家中,印度的犯罪率處於倒數第二。
世界上也許沒有一個地方能像印度,將各種交纏的矛盾和端點,整合為和諧的有機體——例如宗教與自由、禁欲與享樂、貧困與奢華、洪水與乾旱、散漫與冥想……在這片苦難而又富庶的土地上,人與人、人與自然、民族與民族,以各自的方式消愁解憂相安無事。
印度的生存之道,建立在一種包容、寬待、共榮的多民族文化之上?社會的和諧安樂,得益於民眾對生命靈魂價值的寄望?印度經濟發展的秘笈,取決於輿論監督下的現代民主政體?
時空錯雜,難解印度。此前流行的說法,在落後國家實行民主制會導致社會動亂。而印度之行之所見所聞,令我陷入久久的迷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