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比日本核輻射擴散更快的,是謠言和恐慌。在“海水受污染、食用碘鹽可防核輻射”的蠱惑下,16日—17日,全國多地出現了搶購食鹽的風潮。在廣東,短短兩天的時間裡,人們搶購的食鹽,相當於平時一個月的銷量。
蝴蝶輕輕扇動一下翅膀,遙遠的國家就可能造成一場飓風。這樣的“蝴蝶效應”突如其來地降落在老百姓的菜籃子裡,“全民搶鹽”絕非偶然。“非典”時期的板藍根、甲流襲來時的大蒜,都曾這樣“瘋”過。
如今“鹽慌”已被平息,但當我們試圖找出煽動食鹽搶購風潮的幕後推手時,卻發現這絕非游資一力可以炒作的。
恐慌作祟謠言瘋傳
羊城晚報報道,對於散播謠言的幕後推手,相關部門不能放任自流。否則,搶鹽風潮平息之時,就是下次盲目搶購開始倒計時之刻
“謠鹽”的流傳並非毫無鋪墊。從3月15日開始,很多人的手機裡都收到了一條短信:“BBC報道,日本政府已經確認嚴重核洩漏,所有亞洲國家應該立即採取必要措施……首批污染物質下午4點就會到達菲律賓”。
當時正在廣州參加“3.15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的張先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人群中有人大聲地把短信念了出來,大家都慌了。後來活動結束後我一開機,一連幾條短信進來,都是親朋好友轉發來的這條短信,我又趕緊轉發給父母,心裡真的很擔心。”
當晚,BBC發表澄清聲明,稱從未發布“日本核洩漏將影響亞洲鄰國”消息。但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澄清的信息,反而繼續將對核輻射的恐慌心理推到頂點,以至於16日“海水受污染、食用碘鹽可防核輻射”的謠言一出,迅速引爆了全國性食鹽搶購的風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