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這一刻,中國的左手握住了日本的右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4 00:31:35  


 
  一些網友認為,對日援助就是忘記國恥,並將這種情緒轉嫁到提出倡議的百名學者身上。有人稱他們為“親日派”,更有甚者,將這些簽名倡議的學者清單列在網上,稱其為“漢奸百人團”。

  對於這樣的聲音,中國政法大學的郭世佑教授表示,自己早就做好了“挨罵的準備”,並願意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出這樣一種聲音:鬥爭哲學與仇恨教育之下的極端民族主義傾向不可取,災難面前,人道主義應該是沒有差異性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則認為,牢記歷史的國家認同與災難面前的人類關懷是平行關係而不是矛盾關係,“不是選了一個就一定要排斥另一個”。

  李廷江注意到,就在倡議書發表當天,另一個富有意味的新聞畫面出現在韓國的首爾。

  這一天的下午,韓國慰安婦委員會在首爾鐘路區日本駐韓大使館前集結,舉行第961次定期集會。

  據悉,該委員會從1992年1月開始每周三都會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前聚集,舉行敦促日本政府道歉和賠償的集會。

  然而,這一次的集會內容並非示威,而是哀悼。

  在寒風中,委員會的代表——兩位接近90歲的老奶奶,坐在輪椅上,戴著棉帽和圍脖,腿上鋪著氈布,默默地為日本進行了10分鐘的哀悼。她們告訴在場的數十位記者:“罪行是可憎的,但不要憎恨人民。”

  事實上,從1992年開始,“示威活動”已經堅持進行了19年,在這期間,另一次取消示威是在1995年,那一次正值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

  “日本人請加油!”84歲的李玉善用力喊出了這樣一句口號。而在她身邊,同齡的齊源玉則一直在不停地說:“人間的力量沒什麼做不到的,我們對日本的加油能讓日本挺過來就好了。”

  對於發生在韓國的一切,李廷江在給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郵件中評價道:“不忘歷史,大愛無疆。這是韓國社會成熟的標誌,也是我們中國應該學習的。中日之間有很多歷史上和情感上的障礙需要克服,和解需要時間,更需要我們的努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