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24日電/台灣工商時報24日發表社論說,日本東北部日前爆發的連串重大震災、海嘯與核災,引起全球共同的高度關切。而作為日本鄰邦的中國,這次面對日本災難,也暫時放下歷史恩仇情結,轉而以“感同身受”的人道主義思維,來積極協助日本救災。如今看來,中國這次著實表現了大國的風範。更重要的是,中國同時藉著人道的發揚,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軟實力”。這種實力,正是中國爭取成為現代化強國的要件。我們期盼中國未來在“人道軟實力”方面,持續有所精進。
社論說,中國政府這次應對日本災難的態度,可以拿人民日報日前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來做參照。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該篇文章強調“人道主義大愛超越國界,化解隔閡”,文中說到,不會忘記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日本政府及人民提供的援助,並認為這樣的救災行動,化解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心靈隔閡;如今面對日本的災難,中國作為日本的鄰國,自應伸出援手,“當仁不讓”。
除此之外,中國政府這次面對日本的災難,採取了不少積極的慰問與協助作為,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一時間對日本表達了關懷心情與救援意願。接著,中國國家級的救難隊率先各國到達日本重災區,首批救援物資亦很快空運到東京,進而提供了日本最迫切需要的燃油。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則是親自到日本駐中國大使館,向日本的罹難者表示哀悼。
社論說,同時,在這次日本災難災情演變、擴大的過程中,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內容裡,也多次稱揚日本民眾在災難面前,所表現的沉著、鎮定及有序。並有報導提到,原在災區留學的一批中國學生,因與當地民眾相處融洽,彼此建立了感情,所以不願撤離,要留下來與當地民眾共同抗災。
總的看來,這次中國政府的表現,的確是發揮了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大愛。但我們必須嚴肅地指出,這樣的表現,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放下或淡化了中日之間既有的“歷史問題”。惟無論如何,中國這次很成熟穩健地“切割處理”了問題,即先把歷史糾結放在一邊,而專對災難採取了“以人為本”的思維,迅速對日本災區伸出援手。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原居住災區的中國僑民,願意撤離者,也很快得到中國駐當地使領館的具體協助。
社論說,由此可見,所謂“人道的軟實力”,先決條件是,主事者能把“人的生存價值”放在第一位,且在不分國界人群的生存受到嚴重衝擊的時刻,能暫時放下政治身段,全力予以搭救。其次的條件是,對人群的救助,要有方法,能針對重點,且能千方百計求取效益。這就是“實力”的表現。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內政方面,也越來越加重了“人道”的分量。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3年上任之初即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執政方針,其定義的第一句話就是“以人為本”,然後才是“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表述,把人的價值之尊重與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機與標的。所以,這些年來中國政府的施政綱領,高度強調了人民生活的提升,以及民生建設的強化。
社論說,剛在今年3月上半月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更是把“以人為本”的要素,加重到空前的程度。該綱要中強調,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而未來要大力解決基層民眾的就業、就醫、就學、住房等問題,以使經濟建設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儘管中國當前還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但從政府的施政方針看,“以人為本”成了政策主軸,“人道”實已深入人心。這樣的政策背景,應也是中國政府這次積極協助日本救災的動因之一。
社論說,我們深切希望,透過這次的協助日本救災,中國的“人道軟實力”能開始加速提升,邁向高峰。如此則中國的“和平崛起”,對國際將更具有說服力,也將使中國追求成為“現代化強國”的路途豁然開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