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杜克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8年之前的過去10年,在移民創建的美國科技企業中,26%的企業擁有一名印度裔創始人,比例超過英國、中國、中國台灣和日本裔創始人的總和;從1995年到2005年,矽穀15.5%初創企業是印度人創立的。
印度人群體何以能在歐美商圈如此出眾?BCG高級合夥人、董事總經理麥維德(David C. Michael)歸結為4個原因:重視商學教育,“在印度,最頂尖的大學都是商業大學,在商業教育方面有著非常長遠的歷史,印度最好的學生基本進入了商業大學,年輕時即開始訓練商業領袖才能”;英語教育,“印度最頂尖的大學均為英語教學,這種對英語水平與技能的強調對於其在歐美公司就職非常有利”;擅長交流合作,“印度文化非常強調交流、討論與合作,在這樣的文化中成長的人會比較適應全球化的商業環境”;印度人出國早,“從多年前開始,許多印度學生便赴國外求學和工作,比如百事、花旗和摩托羅拉的CEO,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們就邁出了印度國門,這比中國大陸學生大規模跨出國門的時間要早。”
麥維德說,其實跨國企業中一樣匯聚了一批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管理者,取得不錯的成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有信心華人高管的表現很快能趕上印度人。是的,即便是巴菲特的接班候選人中,一樣曾有華人面孔。可是,在CEO一級的頂尖管理人才中,印度高管的數量明顯要勝出一籌。
至少在現階段,或許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操盤全球化企業方面,印度存在著高端管理類人才的優勢,他們有一批人,較之晚出國門、晚學英語的中國企業家,更加熟稔國際化運營,與歐美的商業環境也更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