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今年的北京地壇春季書市上,有一位名叫高曉剛的特別的書商,一直在等一位特殊的顧客。“去年秋季書市,有天傍晚我要收攤時,來了一位老太太,想找一本陳玉書寫的《商旅生涯不是夢》。她找了很久,許多人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本書。”當高曉剛表示自己知道這本書時,老太太很激動,異常興奮地給他講起陳玉書的經歷。但當時高曉剛手頭並沒有這本書,他答應老太太,找到那本書會打電話給她。
此後,高曉剛在網絡上寫了篇日記記錄這件事,有書友看到後,便送書給高曉剛,要他將書轉交給老人。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將書交到老人手中。因此,高曉剛很希望這次書市能再遇到那位老人,但至今,老人仍未來赴約。
對於這樣溫情的故事,你或許已見怪不怪,但像這樣執著的讀者,你遇到的還多嗎?
4月23日是第16個“世界讀書日”,圍繞這一主題,已有多個活動在陸續開展:作家莫言、止庵、馬麗華等“坐鎮”北京出版集團舉辦的第九屆讀書日講壇;以讀書為主題的“讀書風景攝影展”入駐魯迅博物館;首都圖書館舉辦的“圖書交換大集”則以極新穎的方式引得眾多書蟲出動……然而,這麼多的花樣能否讓我們尷尬的閱讀率來個徹底的漲停板?
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調查的數據顯示,1999年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60.4%,2005年降至48.7%,首次低於 50%。2010年,這一比率有所回升,為52.3%。另有調查顯示,我國18—70周歲國民中有23.0%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比2009年增加了8.1個百分點;3.9%的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比2009年增加了2.6個百分點,這樣的增幅速度是圖書閱讀率無法比擬的。
電子閱讀器的普及、網上閱讀的便捷而導致圖書市場清冷、紙質圖書讀者的數量減少,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這一尷尬處境也體現在“世界讀書日”的系列活動上:在第九屆讀書日講壇上,台下聽眾,無論老少,均有昏昏欲睡者,提前離場更不可避免;“圖書交換大集”也只在上午紅火了一陣,午後,就清冷許多;“讀書風景攝影展”中,參觀者大都走馬觀花,很少有人駐足揣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