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報告中首次預測,“美國時代”已經接近尾聲,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GDP總量將在5年後超越美國,2016年將成為“中國世紀元年”。這則消息如同扔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各國引發爭議,各國媒體紛紛發出了質疑、焦慮、感嘆等不同的聲音。
按購買力平價法與按現行名義匯率計算得出的GDP差距有多大?採取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其得出的結果是否準確可信?各種“中國將於XX年超越美國”的報告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態,會對世界格局產生哪些影響?本周圓桌會議邀請了兩位專家來解讀這一問題。
計算方法
購買力平價
與實際匯率大不同
根據IMF按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到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1.2萬億美元增至18.97萬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8%;美國2016年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5.2萬億增至18.8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份額滑落至17.7%。
陶文釗表示,IMF“中國5年超美國”這一估計“恐怕太冒進了”。他指出,計算一個國家的匯率,一共有30多種方法,購買力平價法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會使用這種方法。因此,陶文釗認為,“如果用購買力平價法來得出中國很快超過美國的結論,我想美國人也不大會接受這種說法。”“這就算是IMF的一家之言吧,聽聽就是了”。
陳鳳英以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例解釋說,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均市場匯率約為6.77,而根據PPP所得出的匯率卻是4.066元人民幣就相當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市場匯率的差距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何有些報告稱中國2010年GDP為5.87萬億美元,而有些報告卻稱中國GDP為10萬億美元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