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6日電/二○○八年的世紀性金融風暴一舉打破了美國主導的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今年四月份在三亞舉行的“金磚五國高峰會”更為重新塑造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體制與規範揭開了序幕。在這次會議上,金磚五國的領袖公開宣示將攜手所有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個更公正、更民主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指出,金磚五國的領導人特別將他們的矛頭指向濫用其全球鑄幣權的美國,而提出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推動本國貨幣結算貿易等主張。這意謂著他們決心要撼動美元的霸權地位。
長期以來全球經濟一直處於結構性失衡狀態,美國拚命消費,亞洲拚命生產。美國印製美元購買進口商品,世界各國向美國提供商品而獲得美元,再用美元購買美國國債和企業證券充作本國外匯儲備,從而支撐了美國的消費能力。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曾一語道破:“這就像現代經濟史上最大的免費午餐”。
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聯準會陸續推出定量寬鬆政策,更形同無限制的向金融體系灌注美元,頓時讓美元淪為“劣幣”。這些新增的流動貨幣紛紛溢出美國國境,讓全球金融體系都變成巨大的印鈔機構,尤其是設法讓本國貨幣釘住美元的亞洲國家,被迫將美聯準會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加以放大。各國中央銀行大量發行本地貨幣買進美元來限制匯率的升值幅度,其結果是助長資產價格泡沫,以及全球性通貨膨脹。
這一波由美元氾濫引發的全球性通貨膨脹,等於是對世界各地絕大多數家庭辛苦積累的銀行儲蓄進行無情的價值摧毀,讓他們的實質財富大幅縮水。最近糧食與能源價格的飆漲,更讓開發中國家中許多低收入民眾陷入饑寒交迫,在北非、中東與南亞甚至引發社會暴動與政權倒台。
所以美國主導的全球貨幣金融體制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開發中國家已經普遍意識到這個體制不但不公平、不合理,更不穩定。當然,釜底抽薪之計是建立不受單一主權國家操控的超主權貨幣,但這個理想中的方案目前仍是遙不可及,階段性的策略是各國同步推動本國貨幣結算貿易,力求規避貿易中使用美元帶來的匯率風險和成本,並調降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的比例。
產油大國俄羅斯早已推動以盧布計價的石油交易。中國大陸最近兩年已經與巴西、紐西蘭、香港等十個國家及地區簽署換匯協議,總金額接近人民幣八千三百億元。中國大陸並開始減緩購入美國國債的速度,同時增加購買歐元債券,以及日本與韓國國債。
金磚五國約束美國全球鑄幣權的能力更取決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因為長期來看人民幣比歐元更有條件撼動美元的獨霸地位。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大陸的經濟規模也即將超過美國。最近IMF公布一項最新的預測顯示,以購買力等值為計算基礎,二○一六年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將由今年的十一.二兆美元成長至十九兆美元,而美國的經濟規模將由今年的十五.二兆美元增至十八.八兆美元。屆時美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將為十七.七%,不及中國的十八%。
更值得關注的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人民銀行於二○○九年七月開始試點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當年業務量只有區區人民幣三十七億元,去年業務量擴增到五○六三億元。而今年開始,人行將業務推向全國,預估全年可能超過一兆四千億。香港作為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地位正迅速上升。境外發行的人民幣國債規模持續擴大,香港今年還要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與不動產信託憑證。現在新加坡也開始爭取作為第二個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並準備推動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加速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的國際化。
當台灣社會還在適應後ECFA時代的衝擊時,全球經濟版圖正以超乎絕大多數人想像的速度進行重組。台灣必須快速調整自己的心態,否則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的變化會將我們遠遠甩在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