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美國世界日報7日社論說,歐元區受到金融海嘯的重創,至今仍有許多會員國的財政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可預見的未來似乎無法有立竿見影之策。據報導希臘找上國際貨幣基金(IMF)商談債務重整的問題,但卻招致歐美不同調的反應;葡萄牙與IMF的紓困協商,也遭遇其他國家大選的干擾,在在顯示歐元區國家的債務重整前途多艱。
社論說,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總理梅克爾曾經承諾,到2013年前都不會強迫進行債務重整。因為,一旦歐元區任何一個國家進入債務重整的階段,都有可能引發骨牌效應,使得類似“歐盟豬國”(PIGS,即葡萄牙、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出現重整的連鎖反應,那就是歐元區國家經濟的一大災難,甚至可能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
理論上,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只能以拖待變,或採取債務重整的對策。由於德國和法國,不願意見到歐元區走上債務重整的道路,因此不斷信心喊話,否定有債務重整的可能性,希望能拖到2013年或更晚,屆時就算是以拖待變的策略成功,歐元區債務問題將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方式度過。
社論說,然而,金融市場卻不斷冒出驚嘆號,對於想以拖待變而不願意進行債務重整發出噓聲,處處在冒冷汗。其實,所謂債務重整就是承認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等國家,過去所欠下的債務無力清償,只好對各債權國說抱歉,所有的債務也只能以“打折”記帳,再透過相互協商擬定延期償還計劃。
如此一來,當然使得營運不正常的國家,可以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再慢慢導入正軌。這樣的重整作法,當然存在著濃厚的“道德風險”,等於是對不負責任的國家給予融通,往後可能更加讓嚴守紀律成為不復存在的德行。除了未來紀律的破壞外,歐元區其他國家也被迫必須為闖禍的國家埋單,這也是德國總理和政府抵死不從的主要原因。
社論說,債務重整在私人企業是經常會採取的一種手段,因為債權人在確定無法回收債務時,只有透過與債務人的協商收回部分債款,以便減少或有損失。因此,在歐元區陸續爆發會員國債務危機時,何時進行債務重整,一直是觀察家關注的焦點。美國也站在債務重整的這一方,原因就是希望早日掃除歐元區金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使世界經濟早日恢復活力。
實務上,在推動債務重整的過程中,除了經由協商直接減讓債務以外,也有利用新的債權憑證做為工具。過去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銀行,即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民銀行,都因為大量呆帳的關係,造成資產品質滑落,甚至淨值幾近為負的困境。當時,也需要大規模的債務或資產重整。
當時,中國政府採取的是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把不良資產切割出去,再透過國庫或財政部的擔保,使得好資產到銀行,壞資產歸AMC的切割手法,再漸進壯大切割後的銀行體質,逐漸完成艱鉅的國有銀行體質改善。這也是一場了不起的國有銀行改造計劃,總算讓中國大陸有了現代化銀行的初步基礎,這除了拜中國大陸快速經濟成長的支撐外,細膩的配套措施也是成功因素。
社論說,如今,歐元區的債務重整也需要有類似精細的規畫。因此債務重整派提出發行歐元債券的構想,也成了德國的抗拒議題。不過,如果撇開純政治的考量,若想要面對並處理如此龐大的債務問題,細膩的歐元債券之發行,及其條件與償還等實質問題的對策,才是歐元區債務的治本之道,否則問題可能愈拖愈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