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北京日報》報道,“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這是咱老北京流傳的一副四九城老地名的對聯兒。其中說到的鮮魚口位於前門大街東側,東起長巷頭條與西興隆街相接處,西至前門大街,與大栅欄兒隔街相望。鮮魚口街形成於明代,據《日下舊聞考》載,鮮魚口是隨著古高粱河舊道及漕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有河就有魚,漁民打到魚後常到梯子橋的西側售賣,逐漸形成集市,元代時這兒就有魚市,明代時人稱鮮魚巷。至清代宣統年間這條水道幹涸,河道兩旁逐漸築起民房與商鋪,並將鮮魚巷改稱為鮮魚口。鮮魚口這條老街已有570多年的歷史,民間素有“先有鮮魚口,後有大栅欄兒”之說。鮮魚口、大栅欄兒同樣匯聚著著名的老字號商鋪、餐飲、茶樓、戲院等,是具有典型老北京市井商業風貌的著名區域。
鮮魚口因曾有售魚的集市而享名。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魚”的神話和傳說。“線市衰弱鮮魚興,老者救魚回龍宮。水族何有團圓日,金銀到手魚放生。”這首民間流傳的四句詩說的是鮮魚口的來歷,相傳鮮魚口原地區最早以買賣各種色線及針頭線腦而名為“線市口”,後來才出現眾多賣鮮魚的。有擔挑兒的、有推著獨輪車的,小販從每天早晨起就在這兒高聲吆喝“賣鮮魚喲,賣活鯉魚喲”。
有一天早晨有個年過花甲的白胡子老頭從這裡買了一尾活鯉魚,回家後他將鯉魚放入水缸裡端詳著,瞧這條鯉魚全身通紅透亮,非常好看,他想養著不忍食用。誰知第二天缸裡的魚不見了,卻變成了半缸的金銀元寶。老人喜出望外,為了感恩答謝這金鯉魚,從此他每天都用金銀來河邊買活鯉魚,買完了便將活魚倒入河水中。河裡的魚越來越多,買賣魚的百姓也越來越多,天長日久,這線市口就改叫“鮮魚口”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