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水網研究統計,近四五年來,水務上市公司無論是每股收益還是淨資產收益率,都總體呈現快速上升趨勢。而這個時間段正是水價聽證會密集召開且“逢聽必漲”的時期。中國水網數據顯示,2006年,水務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值僅為0.14元/股,經過幾年的發展,至2010年,平均每股收益達到0.58元/股,是2006年的4.14倍,是2009年的1 .32倍。在淨資產收益率方面,2007年以後,水務上市公司該指標平均值總體穩定,即使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有所下降,也未出現大幅波動,基本維持在14%至16%的區間內,2010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為15.78%。
迷惑:“哭窮”背後暗藏糊塗賬
與水務上市公司交出的較高利潤率的漂亮報表“不和諧”的是,每到水價聽證會召開時期,總能聽到很多水務公司“哭窮”來為漲價造勢:各地供水企業及政府主管部門給出的調價理由幾乎如出一轍:供水調水成本或污水處理成本過高,水企虧損。
“水務公司一旦成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就會在很多地方將成本轉嫁到水價上。它們通過財務手段加大管網折舊費率,還將財務成本、管網漏損等因素都轉嫁到水價上,這樣算出來的水價不虧才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曾對媒體表示。
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也指出,由於供水企業的價格直接受制於政府,企業運營和盈利狀況普遍不佳,微利甚至虧損之下,企業經營者想方設法通過加大定價成本等方式獲得生存與發展空間。如使用非正常的加速折舊等方式故意將成本“做”大;或者盡可能採用設施快速折舊,將資金轉移至資本公積,變為自有資金使用,使賬面顯示為低利潤或虧損,並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大限度提高職工福利,加大成本,轉移收益,使相當大一部分資金游離於成本監管之外,而用於提高服務、改善水質的投資則難以保障。
業內人士透露,收購時的高額溢價率也促使水務公司必須通過水價上漲來獲得收益。根據我國相關規定,供水企業利潤率不能高過10%。“但是,在30至50年的特許經營期下,按照這些大集團對水務公司的收購價,這個利潤率根本就是賠錢,因此要通過漲價來抵消收購時不正常的溢價率。”上述人士說。
趨勢:成本透明化 水價公益化
“水價上漲並沒有對錯,但關鍵是漲到哪兒去了。”有關專家表示,從客觀上看,我國水資源價格上漲有其必要性,但是,約50%屬於城市供水服務價格以及部分城市具有的引水工程價格,即工程水價,這部分全部漲到水務公司的腰包裡了。而由於水務公司成本的真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缺失,導致公眾對其極大不信任,因此這部分價格成為目前政府價格和成本監管的重點。除此以外,目前漲價呼聲最大的污水處理費,看似由水務公司代收後進入了地方政府財政,但其中大部分仍將以服務費的形式再由地方政府返還水務公司,而這也成為水務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反而真正能夠體現水資源稀缺性,且全部進入政府財政的水資源費,則在水價中只占較小的比例。
據了解,能夠體現水資源稀缺性的水資源費,其上漲趨勢已在我國今年提出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政策中有所體現。至於水資源費上漲後的用途,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鄭祥指出,目前全國各城市缺水趨勢異常嚴峻,亟須財政支持,激勵水源的增加,其中,再生水利用潛力巨大。據悉,北京市將出台再生水使用鼓勵辦法,對再生水利用率劃定紅線,今年還將對用再生水替代自來水的單位進行獎勵,包括政府補貼、用水指標提高等,再生水在居民家庭中的使用也將得到推廣。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淡水資源缺乏與水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成為公眾的關注熱點,深度處理後的污水有望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的‘第二水源’,污水的深度處理市場已成為金融行業關注的熱點,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再生水的工程與技術開發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鄭祥說。
“目前在國家強調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背景之下,今年的水價還將有一個上漲:水資源越緊張的地方,水質要求越高的地方,價格提高的幅度越大,而階梯水價則會成為將來水價政策改革的主要方向。”傅濤表示,目前水價尚未完全體現水資源稀缺性,未來水價應有合理設置,讓有能力的企業和個人承擔更多的經濟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