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星島日報》今日刊登評論文章稱,政府打算推行國民教育,推出諮詢,反對派馬上狂攻,指為“全民洗腦”,反對派議員何秀蘭甚至將其比喻成“文革”,反應之激,令人側目,到底國民教育是不是洪水猛獸?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錯在哪裡?
幾年前一件小事,令陳約翰至今難忘。九七香港回歸後,陳約翰和一班美國白宮的年輕幕僚交流,他們問起為何香港人好像沒有甚麼國家觀念,既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也不會說自己是英國人。陳約翰一時為之語塞。
對於美國人而言,人民有國家觀念,和呼吸空氣一樣自然。“九一一”恐怖襲擊,美國人悲憤莫名;無論打仗還是打波,美國人會全力為國家打氣;發生自然災害之後,插一支美國旗,就是振奮國人的最佳方法。在美國人的眼中,竟然有些地方人民沒有甚麼國家觀念,當然會覺得奇哉怪也。
我當時想了一想,就向那些美國友人解釋香港人沒有國家觀念的歷史原因。我舉了一個例子,在九七前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的時代,香港人出入境的時候,最感受到自己國籍的混亂。當時在香港填表申報國籍,香港人要填“英國籍”。好了,我們進入大陸,在入境紙上國籍的一欄填上“英國”,大陸關員瞄你一眼,接著會在該欄的“英國”兩個字上打個大“叉”,就替你填上“中國”兩個大字。但去到台灣,你以為在國籍一欄上寫“中國”一定無錯,結果台灣關員又打上一個大“叉”,改為填上“中華民國”四個字。活在英國殖民地年代的香港人,國籍身分的確非常混淆,結果只會自我認同為“香港人”。
做英國人做日本人?
香港人國家觀念相當薄弱是不爭的事實。去年香港大學做了一個香港人身分認同的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只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比兩年前自認中國人的百分之五十二更少。學友社在2009年的一項調查,訪問600多個年輕人,發現六成七的受訪者指“十一”國慶並非重要日子,僅三成六稱關心內地新聞。據另一個樣本較少的調查發現,大約三分一的年輕人選擇做英國人,選擇做日本和中國的各佔約四分一。由於過去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年輕人對英國好感較強,有不少年輕人受日本消費文化影響,所以嚮往日本的國民身分。
回歸十四年,香港年輕人未有建立較強的國家觀念,未有清晰的國籍身分認同。反對派會將之歸結為政治因素,例如中國缺乏民主、自由,得不到香港新一代的認同。但現實可能更加殘酷,缺乏認同主要基於歷史文化因素,年輕人可能只是覺得國家落後,覺得大陸人排隊打尖無禮貌而已。至於選做日本人,可能並不是因為日本政制民主,只是覺得日本新潮,日本文化較優越。我曾親自問一個很喜歡日本的年輕人,日本首相叫甚麼名字?日本執政黨是那一個?明治維新是甚麼?發覺他完全答不上來,可見他對日本政治興趣索然,反而對日本流行樂隊組合,卻又朗朗上口。隨韓國的樂隊組合愈來愈流行,相信將來會有些年輕人想做韓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