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年香港的經濟情來說,雖然有國際金融海嘯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帶來衝擊,總體來說過去四五年香港經濟是強勁增長。社會總體財富大增、政府收入大增,這些都不是什麼政府政策的功勞,而是靈活走位的香港人善於把握內地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
可惜本屆特區政府沒有把握好這個機遇。在經濟形勢大好、政府連年有百億元計的盈餘的情下,浪擲了大量納稅人辛勤努力後向政府繳交的稅款。本屆特區政府前前後後向市民派錢起碼有1000多億元,但社會中還有大量怨氣,這千多億元肯定不是用得其所。
關鍵的原因是特區政府對社會政策的態度。用於教育、醫療、社會福利以至環保等等社會發展的經費,政府視之為“開支”而不是對建設社會資本的投資。這種落後的社會發展意識會形成“開支”愈少愈好的錯誤觀點,又或者“開支”必須極度審慎,只能擠牙膏式一點一點的花。
盧子健說,特區政府願意用700億元來建高鐵、用千多億元來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把價值幾百億元的土地批給港鐵,把400億元一次過派給市民算數;但面對退休保障問題卻說難有共識不談也罷;在教育方面寧願批地建貴族學校、私營大學,也不願意加大對多間早已名列全球100大最佳大學之列的公營大學的投資;為幾百元交通津貼、學校縮班殺校、公營醫院人手等問題與有關人士錙銖必計。政府對社會政策採取一個如此負面的態度,根本問題就是在其意識形態中沒有重視社會資本的建設,沒有重視社會和諧必須建基於公義和平等機會。政府只把社會政策視為無可奈何的開支,或者視為討好民意的手段,這種施政方針無助解決社會矛盾,使社會怨氣不斷累積。
這些怨氣終於在最近兩三年不斷爆發。走在前面的年輕人只是表徵,其實怨氣是跨年紀、跨階層。社會矛盾不解決,現時表面的社會行動只不過是像火山冒出來的煙,真正可怕的是正在躁動的火山,一旦爆發,後果就是不可收拾!
因此,下任特首不必好高騖遠,不要好大喜功,要量力而為,從社會實際出發。當社會內仍然充滿矛盾時,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如果有幸香港經濟仍能接續興旺一段日子,下任特首就要掌握機遇,善用公共資源,落實進步的社會政策,解決社會矛盾,這將是一大政績。 |